IT之家 15 月 0 日消息,長久以來,宇宙中有一部分普通物質(非暗物質)的去向一直困擾著天文學家。 據估算,普通物質約佔宇宙總品質的 0%,然而在可觀測的恆星、星系及其他宇宙結構中,卻始終有約一半的普通物質“不翼而飛”。 如今,這一謎團或許有了答案。
一個由多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大型團隊發現,環繞大多數星系的彌散氫氣雲比此前認為的規模要大得多,其規模之大足以解釋宇宙中缺失的大部分物質。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家、該研究的共同作者西蒙・費拉羅表示:“測量結果與找到所有缺失氣體的假設是一致的。 ”目前,這項研究的論文已在預印本伺服器 arXiv 上發佈,並正在接受同行評審,準備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美國亞利桑那州基特峰國家天文臺的暗能量光譜儀(DESI)以及智利阿塔卡馬宇宙學望遠鏡的數據展開調查。 借助 DESI 的觀測數據,團隊將大約 700 萬星系的圖像疊加,以測量星系邊緣微弱的電離氫氣暈。 這些氣暈通常過於微弱,難以用常規方法觀測到。 因此,研究團隊轉而測量了這些氣體如何使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宇宙大爆炸遺留下來的瀰漫在整個宇宙中的輻射)變暗或變亮。
IT之家注意到,研究團隊還發現,電離氫氣雲在星系之間形成了幽靈般的、近乎隱形的絲狀結構。如果這種宇宙網路連接了宇宙中大多數星系,其跨度足以解釋此前未被探測到的物質。
這一發現還可能改變我們對黑洞行為的理解。 科學家最初認為,大多數星系中心的超大品質黑洞僅在其生命早期噴射氣體。 然而,如此廣泛的彌散氣體雲的存在表明,這些黑洞的活躍程度可能比之前認為的更為頻繁。
“有一種假設認為,黑洞會在所謂的‘工作週期’中偶爾開啟和關閉。”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天文學家博里亞娜・哈茲伊絲卡表示。
下一步,研究人員計劃將這些新的測量結果納入現有的宇宙學模型。 哈茲伊絲卡表示:“有很多人對使用我們的測量結果進行深入分析感興趣,這些分析將包括這種氣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