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晨的鬆弛感,和劉亦菲完全不同
更新於:38-0-0 0:0:0

首部醫美題材國產劇《以美之名》在四月裡播得“不好不壞”。 “不壞”是說它在各衛視收視率持續霸榜,“不好”是指網上爭議很大。

很多人以為這部劇會揭發醫美行業秘辛黑料,結果劇情只是從人性幽微、人文關懷入手,給觀眾科普了醫美整容的正面價值。

要怪,只能怪姚晨。 誰讓她把整容醫生喬楊演成了大眾情人,人格魅力太強,怎麼也“爭議”不起來。

微博上有一個話題#姚晨十句臺詞就立住了一個角色#。 喬楊的嘴,跟淬過毒似的,一句句說出又狠又扎心的大實話。

面對戀愛腦女孩,她好言相勸:

把男朋友帶來,我給他整成梁朝偉,滿足一下你自己的需求。

面對長期被家暴而唯唯諾諾的患者,她看向她的眼睛,鄭重告誡說:

從今天起把對不起這仨字給戒了,做你自己,不用對任何人點頭哈腰。

拒絕做為了形態而犧牲功能的手術,她問:

這種審美需求是自發的還是灌輸的?

對整形上癮的妹妹,她說:

被認可的方式有很多種,不是只有變美這一種方式。

點擊播放 GIF

很多話題劇用金句堆砌成臺詞,順便轉化成好用的熱搜詞。 但金句看多了,讓人感覺很懸浮,一般人不會在生活里用金句交流。

姚晨的魅力在於,她能把普通臺詞說成金句,單拎出來哪句話都不炸裂,放在劇情起承轉合之中,一股爽感油然而生。

這種功力不是靠臺詞老師教出來的。 怎麼把一句臺詞說得有意思,得看演員扎紮實實地做了多少功課。

《以美之名》開拍前,姚晨做過田野調查,不是普通的體驗生活,而是和醫生進行深入的思想交流。

有一次,她問了一個自覺很犀利的問題:“您覺得整形醫生的天職是滿足病人的需求嗎? ”整形專家回答說:“醫生的天職是啥就是啥,無非八個字,治病救人,救死扶傷。 ”

劇中,喬楊拒絕了不少“求美者”過度醫美的要求。 很多網友覺得是在為醫美行業洗白。 網友說:“醫美機構都是為了賺錢,才不會有喬楊這樣的大夫。 ”

但姚晨在醫院親歷的人和事讓她塑造一位超越大眾認知的整形醫生時,並不是因為劇本那樣寫才那樣演,而是她確實相信。

《以美之名》的開場故事,對塑造喬楊這個角色至關重要。 劇情是一位患有臉部腫瘤的女生來醫院手術,保守的治療方案是切除100%的腫瘤,但喬楊不惜置醫療安全於次席,甚至用半逼迫的手段迫使院長同意0%切除腫瘤方案。 最後,手術成功了,但她被調離整形外科,工作從整形手術變成給禿頂患者植髮。

這是一個危險的情節,很考驗演員表演尺度,如果一味地演颯和爽,只會讓觀眾覺得這個人是以犧牲醫院名譽和患者生命為代價凸顯個人能力。 雖然也能理解她為病人考慮的初衷,但不合常理。

但姚晨的表演非常適度。 適度的前提是,整形專家的那句話給了她強大的信念感:“醫生的天職是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病不僅在身上,更在心裡。

後面有一場戲,女孩手術成功后能過上尋常的生活。 出院前想見喬大夫一面表示感謝,但喬楊避而不見,她偷偷在二樓目送女患者一步一回頭地走出醫院。

她不想讓女孩看到自己,可能是她並不享受被感恩戴德的感覺。 而目送病人出院,是屬於醫生自己的儀式感,有始有終、排除萬難盡到了醫生對病人的職責,喬楊也就得到了最大的滿足。

醫療劇裡有不少把白大褂當風衣穿,舉止颯爽、風風火火的醫生形象,看多了難免會讓觀眾覺得懸浮,因為和我們平時在醫院裡見到的不一樣。 尤其喬楊這種賦予理想主義的天才醫生形象,更容易演得懸浮。

而姚晨精心設計,不僅展現了醫生在病人視角之外的另一面,還為角色構建了合情合理的日常情感和生活細節,解釋了喬楊的理想主義從何而來。

母親熱愛生活,有美的追求,喜歡彈琴、養花; 父親是知名外科醫生,沒什麼生活情趣,總把煙頭摁在花盆裡,對她寄予厚望卻忽視她的想法。 喬楊繼承了母親的愛美之心,繼承了父親的手術技術,父母之間的矛盾隔閡在女兒身上開出了新的花。

所以,喬楊才會力排眾議為病人爭取手術機會,理解她哪怕冒著生命危險也要爭取尋常的生活。

喬楊的角色前史在演員的案頭工作里,不是表演的一部分,卻是完成表演最必要的部分。

姚晨認為,表演沒有捷徑可走。 演員工作並不是照著劇本把臺詞熟練地說出來,而是要把每一場戲的“意思”演出來,讓觀眾看到。 這樣,觀眾才會覺得,人物是可信的。

喬楊這個角色, 初看會覺得是姚晨的表演舒適區,倔強又驕傲,醫術高超,不通人情世故,只憑一腔信念工作。 再細看,就能看出她和姚晨以往的角色都不一樣,令觀眾信服是因為細節很多。

‍網友有句話形容姚晨表演的鬆弛感。

劉亦菲的鬆弛感,源於她的美得天獨厚。 姚晨的鬆弛感,源自她和角色完美契合時的自信勁,每一個角色都好像在她身上自然生長著。

來源:藝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