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華維
好“蝦”知時節,當春乃發生。4月18日,在資陽市樂至縣中天鎮桂林社區的稻蝦種養基地,工人們正熟練地提起沉在水裡的蝦籠,一隻只膘肥體壯、色澤鮮艷的小龍蝦,順勢滾落筐中。而在一旁的基地里,工人們將捕撈上來的小龍蝦按照大小分揀、稱重、裝箱。
“這段時間,我們基地每天大概都要收5000斤到6000斤小龍蝦,發往成都、重慶等地。”樂至縣樂旺滋稻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蔣剛說。
2020年,返鄉創業的蔣剛成立了樂至縣樂旺滋稻漁專業合作社,並開始試點“平塘稻蝦循環種養”模式(以下簡稱“稻蝦共養模式”)。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已形成包括中天鎮、勞動鎮等地在內的稻蝦產業園2000余畝。
工人忙著收小龍蝦。謝義攝
“我們合作社的田都是採取的稻蝦共養模式,這一季蝦收完之後就種植水稻,水稻收割之後,再養兩季蝦,提高經濟效益和土地利用率。”蔣剛說。
據蔣剛介紹,稻蝦共養模式不破壞田形結構,利於水稻機械化、規模化種植及滿栽滿插。同時,因小龍蝦是雜食動物,可食草吃蟲,有效抑制水稻種植季雜草及害蟲危害,其糞便、飼料的殘留及蝦殼亦可肥田,種植水稻時基本不用除草劑及殺蟲劑,農藥減量90%以上、化肥減量50%以上,種植水稻產品品質極好。同時,利用冬閑季養殖小龍蝦排水后的餘水即可滿足水稻種植需水,水稻種植過程亦可凈化稻田,對生態和水資源的保護作用明顯。
一隻只小龍蝦,“游”活了田疇沃野,更“鉗”住了鄉村振興的先機。蔣剛算了一筆賬,一季小龍蝦的產量在30萬斤左右、產值400余萬元,而稻蝦共養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每年需要的工作力就要20000餘人次,僅支付村(居)民的工資就達到160余萬元。
分揀小龍蝦。謝義攝
“我們家的2畝地都流轉給了蔣老闆,平時又在合作社裡面打工,一年算下來還是有1萬多塊錢,收入可以。”童家鎮李家寨村村民姚英高興地說。
稻蝦共養模式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提高了經濟效益,也有效助力糧食穩產、農民增收,既充實“米袋子”又豐富“菜籃子”。
蔣剛表示,接下里,合作社準備流轉更多的土地,繼續擴大規模,帶動更多的居(村)民加入到稻蝦共養模式中來,一起增收致富;同時,進一步提升品質,打響品牌,讓樂至的小龍蝦走出四川、走向全國。(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