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 付克友
競爭是市場經濟永恆的主題。電商或數位平臺之間的各種競爭,我們也見慣不驚了。
但2025年,一場由京東與美團主導的即時零售競爭,正在重構數位經濟時代的市場法則。
品牌價值升維:這次不一樣
先是京東率先從外賣市場點燃戰火,宣佈為全職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美團也宣佈要為全職及穩定兼職騎手繳納社保;京東接著官宣承擔外賣騎手五險一金的所有成本,美團也宣佈要為騎手補貼50%的養老保險。
接下來,雙方你來我往,競爭不斷升級。美團高管在社交媒體發文挑戰,劉強東佛系回應一句“不打口水仗”;美團閃購上線,稱實現“30分鐘送達”,京東宣布上線“自營秒送”;京東外賣宣佈一年上線“百億補貼”,美團宣佈未來三年,向餐飲行業整體投入1000億元……
這場競爭,表面是市場份額的爭奪,本質卻是品牌價值體系的升維。或者說,是品牌價值體系的升維,賦能市場份額的爭奪。平台經濟正在經歷一場從利潤至上、效率至上到價值共生的跨越。
為什麼這麼說?
在以往的電商或數位平台競爭中,價格和速度往往是最直接的手段,要麼就是比誰的價格更低,要麼就是比誰的速度更快。如果誰家的價格又低、速度又快,那麼它就能碾壓對手,獲取更大化的市場份額。
而精準的演算法,賦予了平臺更大的利潤空間和競爭優勢;當然,“系統困住騎手”的爭議,也暴露出演算法的倫理缺陷。
這次不一樣了,因為這是一場品牌升維之戰。雖然本質上,還是亞當·斯密那隻“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價格和速度,也是必要的競爭手段;但價值觀引導的品牌升維,包括道德評價、情緒價值和社會責任感等,正在成為品牌競爭的“勝負手”。
劉強東在一次內部講話中,給京東外賣立規矩,說京東外賣賺的凈利潤永遠不允許超過5%。他又在一封公開信中表示,“我們所學的知識、商業模式、技術演算法,都不應該是用來壓榨社會最底層的兄弟們的!我們的利潤、市值和財富更不應該建立在底層百姓無保障的生活之上的!”
這是數位經濟平臺新時期的“品牌宣言”。商業向善不是選擇題,而成了企業存活的必答題。
重塑商業範式:終點是人心
平臺為啥死磕“價值觀”?因為背後有超級品牌邏輯,能撬動用戶端好感度,獲得“良心企業”標籤,贏得“商業向善”的金字招牌。
這是供給方即平台的主動選擇,也是需求方即消費者的必然要求。新時期的商戰,消費者已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價值評判者。品牌競爭本質上是爭奪消費者的價值認同,拼的是誰能把“好的價值觀”刻進用戶心智。
靠演算法壓榨的時代結束了。平台經濟的演算法體系,必須進行價值重構。未來的演算法不應是冰冷的效率機器,而應成為產業價值的溫度計。只有那些能夠平衡多方價值的平臺,才能活到下個十年。
所以,京東要公開外賣獲利率上限,建立商家利潤保護機制;美團要重構騎手配送演算法,構建騎手職業發展體系。這標誌著演算法邏輯從單邊利益最大化,轉向多方價值平衡。在即時零售戰場,演算法演化為價值分配的智慧中樞。
所以,京東“百億補貼”的精準投放演算法,不再簡單追求GMV(注:商品交易總額)增長,而是通過使用者分層實現消費升級引導;美團千億助力金的智慧分發系統,重點向中小餐飲商戶傾斜。這種演算法升級背後,是平台經濟從“收割者”到“培育者”、從“規則制定者”到“生態共建者”的角色轉變。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競爭中,京東與美團看似在爭奪即時零售王座,實則是在數字經濟深水區探索新商業文明的可能形態。
從效率優先到價值共生,從演算法霸權到生態共治,不只是京東和美團,更多的平臺都在跟進。數位平台經濟正經歷從“運營流量”到“經營人心”的模式變遷。
市場競爭中,或許有輸贏,但這場品牌升維之戰,沒有輸家。因為它倒逼整個行業回答那個終極命題——商業的盡頭是信任,品牌的終點是人心,而得人心者得市場。只要平臺能真正踐行“科技向善”,構建可持續價值生態,都將是贏家。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