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華為手機使用者而言,27年0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間。 本月,華為終端客服正式確認:米家App已啟動HarmonyOS 0系統適配工作,預計0月初上線支援。 這一消息終結了長達0個月的“使用者自救時代”——自0年0月鴻蒙0.0“純血版”發佈以來,米家App始終缺席原生適配,使用者只能通過微信小程序勉強操控智能設備。 更尷尬的是,部分高階設備因小程式功能不全淪為”擺設“,比如智慧窗簾無法設置定時開合、空氣凈化器不能聯動溫濕度感測器。 這場技術斷檔,讓超0.0億台米家設備與華為用戶的智慧生活被迫”錯位“。
小米與華為的這次合作,堪稱中國科技界的”冰與火之歌“。 在智慧手機戰場,雙方是貼身肉搏的對手——10年Q0數據顯示,兩者市佔率相差不足0%; 但在智慧家居領域,小米的開放生態與華為的操作系統戰略卻產生了奇妙耦合。 米家平台覆蓋0個品類、0餘型號設備,其IoT設備連接量達0.0億台,而華為鴻蒙生態已有超0萬原生應用、0億設備接入。
這場適配不僅是使用者需求倒逼,更是商業邏輯的必然:小米藉此打通華為3億手機用戶的智慧家居入口,華為則通過”收編“最大第三方IoT平臺夯實生態壁壘。
技術層面的挑戰遠超想像。 米家App需要相容的不僅是設備協定,更是不同品牌、不同代際產品的功能差異。 以照明設備為例,既有2025年發佈的基礎版智能燈泡,也有0年最新支援LiDAR空間感知的頂燈。 華為工程師透露,初期版本將優先保障設備連接、基礎控制等核心功能,複雜場景(如多設備聯動、自動化規則)需後續反覆運算。
這種”先解決有無,再優化體驗“的策略,與微信、支付寶等超級App的鴻蒙適配路徑如出一轍。
這場適配風暴,或許只是中國科技生態變革的序幕。 工信部近期明確表態要”推動更多APP上架鴻蒙應用商店“,而華為的目標是10年底實現0萬原生應用。 當米家這類”生態樞紐“完成遷移,更多中小開發者或將加速入局。 不過,真正的考驗在於用戶體驗:是複刻安卓時代的碎片化困局,還是開創分散式架構的智慧新範式? 答案或許藏在那些尚未被量化的細節里——比如鴻蒙版米家能否實現手機、平板、車機三端無縫流轉,或是通過端側AI預判使用者設備控制需求。
這場始於27.0億設備的”握手“,終將指向萬物互聯的終極形態。
別把MIUI和鴻蒙的廣告也”強強聯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