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勇士全明星后戰績長紅,在遭到快船擊殺錯失晉級機會後,最終還是在附加賽擊倒灰熊晉級季後賽。 而當庫里、巴特勒等核心輪換不斷打出出色表現之後,我們反而逐漸開始關注一個問題:庫明加怎麼被棄用了?
按照賽季最後階段的勇士輪換佈置,庫明加通常會在首節中段出場,但是在面對快船的比賽中,同時段被選擇的是小佩頓,後續也沒有看到庫明加的身影,而相同局面的後續附加賽又再度上演。
就這樣,整個賽季一度打出輪換價值的庫明加,在這兩場爭奪晉級門票的關鍵戰遭到連續冷凍。
此舉自然引起輿論討論,庫明加來到了職業生涯第四年,也不是沒有打出過出色表現,卻還是被棄用,難以理解之後,冷靜下來看看,DNP庫明加的選擇背後,究竟隱藏了哪些問題所在。 而如果科爾真的打算在季後賽棄用庫明加,最終對於勇士的戰力又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這些都是季後賽之前值得討論的內容。
庫明加被棄用的直接原因,主要還是來自於空間短板。
雖然在上半個賽季之前,庫明加一度找回外線命中率,依靠強大的身體素質和逐漸進步的球場閱讀,逐漸成為勇士替補陣容重要的持球點。 但現實相當殘酷,在庫明加受傷之後,勇士陷入低潮,迫於陣容上限和戰績壓力不得不拍板交易巴特勒,而巴特勒帶來的價值,正是勇士期望庫明加能承擔的內容,但巴特勒卻能做得更好更全面。
於是,在庫明加傷愈回歸后,雖然不至於完全無法適應新定位,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巴特勒到來后勇士開始全面貫徹傳切體系,但此時的庫明加或許連球隊第三、第四持球點都算不上,如此大的角色轉變本就不是每個球員都能迅速適應的,更何況,庫明加本就並非以高球商而聞名的人,這樣的難度還是相當大的。
於是,比起持球進攻,在三老維持出場時間的前提下,庫明加能否爭取到上場機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接應終結的穩定性。 但現實是,複出后的庫明加在三分球命中率上只有7.0%,而同期的巴特勒、格林甚至是賽季末期手感下滑的波斯特、穆迪等人外線效率也不穩定時,不難理解為什麼科爾會堅持自己所謂的進攻空間。
畢竟嚴格來看,這並不是什麼堅持,而是勇士必須找回的基礎進攻。
而另一項導致庫明加失去上場時間的關鍵,還是巴特勒的個人能力使然,畢竟沒有人會否認,庫明加和巴特勒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即便前者能夠找回傷前狀態,依舊距離巴特勒有著明顯落差。
或許是比賽勝負關鍵的緣故,在快船戰中巴特勒取代庫明加的局面尤為明顯,當場比賽巴特勒基本吃掉了所有庫明加的四號位時間,常規時間里瘋狂燃燒了7分鐘。 而在本賽季常規賽期間,巴特勒場均出場時間是0.0分鐘。
這也是大多數觀點下,普遍認為科爾棄用庫明加的關鍵原因之一。 解放出巴特勒的突破空間,直接讓他打到四號位,掩蓋掉勇士四五號位外線不佳的問題,把空間清出來讓巴特勒來發揮。
從結果論來看,這個進攻策略某種程度來看是成功的,畢竟再怎麼看好庫明加,也無法否認一點,把空間清出來給巴特勒操刀絕對是勇士在沒有庫里狀態下的最合適選擇。 而結合這兩場比賽來看,他們也確實在沒有庫里的階段幾乎每波進攻都交給了巴特勒來處理,最大化他的個人能力。 而在此前提下,如果其他人都處於無球狀態,穆迪+小佩頓帶來的價值並不會比庫明加差多少。
這一部分就很好的驗證了此前交易發生時很多人的質疑點:
巴特勒的到來會取代庫明加,也會壓縮到後者的成長空間。
而現在來看,這個質疑確實成真了。
即便庫明加並不是只有持球時才具備影響力,且現階段的他在季後賽也不被期待成為扛起球權的主攻手,更多的是屬於團隊型角色,成為勇士側翼位置的最後拼圖。
但從個人數據來看,庫明加和勇士鋒線戰力的搭配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穩定,反倒是巴特勒+格林搭配穆迪或者小佩頓的三人組打出了更好的凈效率值。 單就這部分來看,科爾選擇相信穆迪和小佩頓超過庫明加,似乎也是合理選擇,畢竟現階段的勇士主要就是圍繞著三老運作的球隊,而角色輪換安排上還是以能和三老搭配為主要考慮條件。
不過有一點,如果庫明加不打三鋒線陣容,只和其中一位側翼搭配的話也並非不可。 例如庫明加+格林+穆迪就相當不錯,又或者巴特勒+庫明加+波傑姆斯基的三人組也是合格。 有鑒於此,即便庫明加不適合放入最終收官陣容和三老搭配,但只要避開三側翼階段,他也並沒有嚴重到完全不能用的地步。
綜合上述來看,棄用庫明加並非毫無道理,特別在這兩場關鍵戰中,科爾選擇燃燒巴特勒去暫代庫明加並非不可接受,但拋開上述的合理化因素之後,選擇棄用庫明加的勇士,依舊需要面對不少問題。
首先,在沒有庫明加的這兩場比賽中,巴特勒和庫里分別打出1分0籃板0.0助攻、0.0分0.0籃板0助攻的超神數據,但在這兩位老將徹底燃燒的情況下,勇士面對西部第五和第八的球隊都鏖戰到最後時刻,換來了0勝0負。
不否認,快船和灰熊都是相當強悍的對手,但還要承認一點,即使是快船也還達不到第一爭冠行列,如果面對分區第一梯隊之外的球隊都需要庫巴二人瘋狂苦戰,那一旦季後賽戰線拉長,對於欠缺第三選擇點的勇士來說,自然不是什麼好消息。
其次是籃板球的保護。 勇士這兩場比賽分別被快船和灰熊累計抓下了25個進攻籃板,以格林為中鋒的小球陣容雖然有很高機動性,但如果格林參與協防,對面的祖巴茨和艾迪自然就是進攻籃板順便搶了。
這個問題如果延續到季後賽,首輪面對的還是內線擁有亞當斯、阿門兩位進攻籃板怪物的火箭,這方面的問題必然更為嚴重。
而庫明加就算再怎麼不濟,標準的大型側翼身材和全隊第五高的防守籃板效率就是最好證明,面對側翼戰力足夠多的西部列強們,勇士想走到更遠位置,僅僅依靠小佩頓和波傑二人沖搶恐怕不是長遠之計。
綜上所述,棄用庫明加在一戰定勝負的生死戰並非完全不能解釋,雖然這樣勇士會在攻防兩端失去身材優勢,但解放出來的空間確實對庫巴二人更為有利。 但這麼做的擔憂之處在於,少了庫明加這名輸出點之後,勇士進攻輸出將會非常依靠進攻核心的發揮,即使兩位老將的影響力足夠明顯,但光靠他二人想要逆轉火箭還是稍稍不夠的。
庫巴之外,波傑、穆迪,甚至是格林,他們能否維持穩定效率懲罰對手協防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至於防守部分,棄用庫明加基本帶不來任何好處,只是為了換取進攻空間而付出的代價罷了。
總結來看,棄用庫明加屬於有好有壞,並非全然出於科爾的偏執。 但如果要解釋的話,勇士如果想在季後賽走得更遠,場場比賽依靠巴特勒和庫里爆發還是不太現實的,除了他二人之外真正能支撐起勇士天花板的關鍵,依然還是是除了其餘球員中唯一具備自主進攻技能的庫明加。
雖然在可預期球權更加集中的情況下,庫明加的無球角色稍稍尷尬,但也絕對沒有到完全不能用的水準,如果定位僅僅只是像小佩頓那樣,庫明加還是完全夠用的。
而對於勇士來說,此次季後賽對於庫明加最理想的情況,主要還是期待他能夠常態下打得像小佩頓,以空切接應為主,但必要時能成為關鍵因素,成為庫里和巴特勒之外的第三個突破口,而這才是勇士能否更上一層樓的關鍵。
當然,能否在季後賽看到最理想的一幕,首先還是要看科爾是否願意在季後賽讓庫明加出場了,否則其他的期待都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