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不見底的恐懼,是人類刻在基因里的本能,無論是面對幽暗的森林,還是凝視深邃的水域,這種源自未知的恐懼感總是揮之不去。
深湖和深海,作為地球上最神秘莫測的水體環境,更是將這種恐懼無限放大,它們都擁有令人望而生畏的深度,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但它們真的相同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就讓我們拋開那些獵奇的“水怪”傳說,開始說起。
《山海經》:“彭水出焉,而西流注於芘湖之水,中多鯈魚,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
彭水從這座山發源,然後向西流入芘湖水,水中有很多儵魚,形狀像一般的雞卻長著紅色的羽毛,還長著三條尾巴、六隻腳、四個腦袋,它的叫聲與喜鵲的鳴叫相似,吃了它的肉就能使人無憂無慮。
《山海經》中讓人忘憂的上古神獸,生活的環境非常廣泛,天上地下的都有,其中深湖中的也不少,但這些故事中常常被湖泊描繪中比較危險的地方。
深湖中會出現一些不知名的“野獸”,而這些負面文化給湖泊帶來更多人們的恐懼。
或許有人會比較好奇,深湖和深海,都是地球上極端環境的代表,它們都擁有巨大的深度,伴隨著巨大的水壓、持續的低溫和近乎永恆的黑暗。
為何沒有人覺得深海恐懼呢?
在這些看似相同的表像之下,隱藏著的是截然不同的形成機制、地貌特徵和生態系統。
深海的形成與地球板塊運動、海底擴張有著密切相關,而深湖的誕生則更多地受到地質構造,這也決定了兩種水域在形態、生態和對人類探索挑戰上的根本性差異。
首先,讓我們將目光投向地質歷史的長河,追溯深海和深湖的起源,深海的形成與地球板塊運動密不可分。
海底擴張、板塊俯衝造就了廣闊而深邃的海盆,同時,河流日復一日地將泥沙搬運至海洋,並在沿岸流的作用下,形成了緩緩延伸的大陸架。
大陸架就像一個橋一般,連接著陸地和深海,其水深通常不超過200米,這種平緩的地形特徵,為海洋生物提供了豐富的棲息地,也使得人類更容易接近和探索海洋。
然而,淡水湖泊的岸邊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不同於海洋,淡水湖缺乏大陸架這種“緩衝地帶”。
究其原因,在於淡水和海水的密度差異,河流攜帶的泥沙進入海洋后,由於淡水密度通常小於海水,會漂浮在海面上,並隨著沿岸流漂移,最終在遠離河口的地方沉積下來,逐漸形成大陸框架。
在淡水湖中,情況則完全不同,河流入湖后,由於其攜帶的泥沙密度大於湖水,會迅速沉降到湖底,並在河口附近形成三角洲或沖積扇,而不是像海洋那樣形成綿延的緩坡。
這就導致了深湖岸坡通常非常陡峭,深度急劇變化,就像從懸崖邊上直落深淵。
以貝加爾湖為例,這個位於西伯利亞的世界最深湖泊,其最大深度達到驚人的1637米。
貝加爾湖的形成與地質構造運動密切相關,它位於一條古老的裂谷帶上,由於地殼運動,這條裂谷不斷加深,最終形成了今天的貝加爾湖。
觀察貝加爾湖的湖岸,會發現除了河流入湖口附近形成的少量三角洲外,其餘大部分湖岸都是陡峭的岩石峭壁,幾乎沒有平緩的過渡地帶。
湖水清澈見底,但從岸邊向湖中游出幾米,水深就可能已經超過人體高度,這種“深不見底”的感受,正是缺乏大陸架的直接體現。
貝加爾湖的形成過程和地貌特徵,完美地詮釋了深湖與深海在地質成因上的巨大差異。
站在海邊,放眼望去,你會看到廣闊的大陸架,就像一片延伸到海中的陸地。
即使在板塊運動活躍的主動大陸邊緣,比如美國加州海岸,也存在著狹窄的大陸架,大陸架的存在,使得海洋的深度變化相對平緩,即使遠離海岸線很遠,水深也可能只有幾十米。
這種平緩的地形,也為各種海洋活動,比如航海、漁業和海上工程,提供了便利條件。
與海洋的緩坡不同,由於缺乏大陸架,深湖的岸坡通常非常陡峭,水深在很短的距離內就會急劇增加。
這種陡峭的地形,一方面限制了人類活動的範圍,另一方面也造就了深湖獨特的景觀。
例如,挪威的峽灣,就是冰川侵蝕形成的U形谷被海水淹沒後形成的,峽灣兩岸是高聳的山崖,水深極深,這種壯麗的景色,正是深湖地貌的典型代表。
深湖和深海的地貌差異,深刻地影響著其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開展,平緩的大陸架為海洋生物提供了廣闊的生存空間,也方便了人類的航海和資源開發。
而陡峭的深湖岸坡,則限制了人類的活動範圍,但也為一些獨特的生物提供了庇護所,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地貌特徵,也預示著兩種水域在生態系統和人類探索方面將面臨不同的挑戰和機遇。
深海,是地球上最為極端的環境之一,永恆的黑暗、巨大的壓力、接近冰點的低溫,以及稀缺的食物資源,都對生命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然而,即使在這種看似荒蕪的環境中,生命依然頑強地存在著,為了適應深海的極端條件,深海生物進化出了各種奇特的生理結構和生存策略。
例如,一些深海魚類擁有巨大的嘴巴和鋒利的牙齒,以便捕食稀少的獵物,一些深海無脊椎動物則依靠化學合成作用獲取能量,無需依賴陽光。
還有一些生物進化出了生物發光的能力,用於吸引獵物或進行通訊,深海生態系統雖然物種多樣性相對較低,但其生物的獨特性和適應性令人驚歎。
深湖,同樣也是一個充滿挑戰的生存環境。 與深海類似,深湖也面臨著低溫、高壓和缺氧的挑戰。
不同的是,深湖的缺氧問題可能更為嚴重,特別是在一些富營養化的湖泊中,藻類的大量繁殖和死亡會消耗大量氧氣,導致深水層形成缺氧區,甚至“死亡地帶”。
深湖的水體相對封閉,與外界水體交換較少,這使得深湖生態系統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
儘管如此,深湖中依然存在著一些獨特的生物物種,“怪獸湖鰻”,能夠在深湖的缺氧環境中生存,這表明深湖生物也進化出了獨特的適應機制。
與深海生物相比,深湖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可能更少,但它們同樣展現了生命在極端環境下的頑強和適應能力。
探索深海,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任務,巨大的水壓、黑暗的環境、複雜的海底地形,以及通訊和導航的難題,都對深海探測技術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載人潛水器是目前探索深海的主要工具,但其研發和使用成本都非常高昂,深海探測還面臨著巨大的安全風險,例如設備故障、通訊中斷、以及遭遇未知的深海生物等。
儘管如此,深海探索的科學價值和戰略意義依然吸引著無數科學家和探險家前赴後繼。 通過深海探測,我們可以瞭解地球的演化歷史、發現新的生物物種、尋找新的能源和礦產資源,以及揭示深海生態系統的奧秘。
與深海相比,深湖的探索難度相對較低,但同樣充滿挑戰。
一些深湖還可能涉及到文化和社會方面的挑戰,例如,一些深湖被當地居民視為神聖的場所,或者與一些神秘的傳說和信仰聯繫在一起,這可能會對科學探測活動造成一定的阻礙。
深湖和深海,是地球上兩種截然不同的極端水體環境,它們在地質成因、地貌特徵、生態環境以及人類探索方面、文化等都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儘管存在諸多差異,深湖和深海的探索都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社會意義,它們都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態系統組成部分,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和地質資訊。
為什麼說深湖比深海更可怕? 是湖泊中有可怕生物,還是另有原因? 澎湃新聞 11-0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