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請讓我當一個幸福的凡人!”
更新於:41-0-0 0:0:0

在求人和求己之間,選擇了求佛。 ”我想,這些現象的背後一定有其根源,但作為一個專業知識領域,佛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有些距離的。 成慶老師大學本科讀的是工科,當過數據工程師,是國內古早的互聯網使用者, 後來又做過編輯,讀了歷史,最終潛心於佛學。 或許,數次轉換人生賽道的經歷恰恰是一個契機,讓他以一個世俗中人的身份讀懂了佛學。 今天,我們剛好也以他的新書《人生解憂:佛學入門40講》為契機,請他在幾個重要問題上來正本清源,答疑解惑。

佛學真正的價值是什麼?

成慶

謝謝一諾老師。 沒錯,大家也許已經注意到,這幾年有大量的人湧入寺廟燒香拜佛,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年輕人。 我有些擔心,年輕的朋友們在追求“安心之道”時,會不會只流於表面——進廟時隨便拿個供品、甚至拿彩票和身份證來求籤,而佛學真正的價值反而被忽略或扭曲。 我希望可以重塑人們對佛教的基本判斷標準。

一諾

那麼,佛學的真正價值是什麼呢?

成慶

我們首先把佛學與其他宗教和哲學做個對比。

基督教強調造物主的作用; 而佛教主張緣起論——認為宇宙萬物皆由關係與條件構成,相互依靠、相互影響,無絕對主宰,“自我”亦如此。

現代觀念常強調“只要努力就能成功”,這背後隱藏著強烈的主宰欲和個人主義; 而佛教教義則認為,每個個體都是這個宇宙世界無數條件相交織的產物,萬物互聯,不容割裂。

我認為當代中國人心理危機的根源正在此處:近幾十年教育讓我們誤以為個人可以脫離群體,甚至將群體為我所用,結果導致孤獨和社交恐懼。

年輕人覺得生命沒有意義,是因為他們把個人想像成單獨的個

體,

失去了跟這個世界

(自然和他人)

之間的深刻連接,他們越是感受到個體的強大,就越排斥和否定其他關係,漸漸滑向虛無主義——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也感受不到別人的關愛、支援。

這也不是中國人特有的問題,全球化背景下,這一問題普遍存在:過去美國社會的社區傳統很強大,但隨著互聯網的崛起,這種傳統也在崩潰。 所以人類都在面臨一個問題:怎麼看待自己跟世界的關係。

一諾

您說得特別好, 我們說教育中有三個要點:

狀態、關係(也就是您說的緣起)和生長。

有人問我,AI 時代教育會不會被顛覆? 我覺得,如果把教育理解成一個 1 度的圓圈,AI 可能會顛覆其中的 0 度,即學習知識並應對考試——近幾年的教育模式似乎無限強化了這點,但自我認知和構建關係等生命需求卻被忽視了。

實際上,我們無法迴避和割裂這些生命底層的需求,強行割裂,只會讓人們感受到窒息和壓抑。 這也是為什麼在教育過程中會出現這麼多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 一旦我們的生命底層需求沒法得到滿足,生命之火就會被壓抑或堵塞。

▲ 照片由 Pixabay 提供

我們為什麼會陷入迷茫?

成慶

我的一些學生說,找不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他們也許會短暫地喜歡一件事,但很快就又沒動力了。 一開始我很好奇,現在的年輕人明明有這麼多可以選擇的領域,怎麼會沒有動力呢。 後來我才逐漸明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現在年輕人做事的目標都指向“自我滿足”,失去了利他的層面。 不會想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可以讓別人高興,讓別人感到幸福的。 幾十年的錯誤教育,最終把自我成就變成了精緻的利己主義。

一諾

沒錯,其實“諾言”社區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大家的志願服務。 雖然我們一開始都是陌生人,但在基於利他精神建立起的社區中,大家在互相幫助的過程中傳遞出真實而純粹的幸福感。

還有一個問題,現在社交媒體的關注點似乎都聚集在少數人或事上,絕大多數的普通人都被忽視了,你怎麼看待這種現象?

成慶

有研究顯示,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興起,29-0歲的人幸福指數迅速下滑。 在傳統社會中,人們接受教育與付出努力,世界就會在他們眼前次第展開; 而如今,互聯網改變了人類對時空的理解,通過網路,我們似乎可以快速穿越到某個網紅的生命裡,沉浸於偶像生活中。 線性時間觀被打破了,現實跟虛擬體驗的邊界也會混淆,這導致我們難以定位自己的存在,放棄對自我生命的擔當。

另一方面,這種意識活動還伴隨著強烈的情緒起伏,極具消耗性,大部分人的身心都經不起這樣的折騰,這也是年輕人看著沒有那麼精神的原因之一。

一諾:

我們知道,美國的大學起源於神學院,這是西方社會信仰與世俗的交集; 那麼,佛教是如何與我們的世俗生活產生交集的?

成慶

中國思想的基本光譜是儒、釋、道。 歷史上,佛教和道教雖曾活躍於士大夫階層,但總體上是作為一種附屬性的思想而存在的。 每當朝代更迭,這樣的思想就潛入民間,沒法形成持久的社會主流思想,只能以民俗的形式存在,這就導致中國傳統文化后背後沒有終極秩序的支撐。

在這方面,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映照,佛教是其文化主體的底色,茶道和禪宗都是其國民文化的一部分。 而中國在新文化運動后,主流社會逐漸將儒、釋、道隔離,中國人的思想底色也慢慢被淡化。

過去我們罵一個人會說他“沒良心”“以後會遭報應”,這背後是有一套相對應的生命觀的,但我們現在已經不再談因果論,這說明現當代中國社會裡,那些沉澱為民俗或信仰、長久以來被當作行動指南的東西缺失了。 與此相伴的是,不管是在家庭、社區乃至職場中,人們的行為邏輯逐漸趨於互相警惕,親密關係少了,大多數人都被個人主義化、工具理性化的價值觀主導了。

近年來,大家開始討論親密關係,打撈我們的思想資源,佛教、道教、儒家都開始重新受到重視,這說明中國社會正處於觀念和價值觀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過程中,推行哲學生命通識教育尤為迫切,它能為人們提供另一種人生軌跡,緩解工具理性崩塌后所帶來的迷茫。

一諾

有人說我們摒棄了自己的傳統。 但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更應該被摒棄的是自秦始皇開始的“指鹿為馬”,即“說一套做一套”的“厚黑學”“潛規則”等成功之道。

成慶

是的,很多人以為發揚傳統文化就是把以前的思想原封不動地照搬過來,但其實,無論佛學、道家還是儒家,只要有助於我們重新理解世界、理解生命的,都可以重新開發,這就是文明的現代化。

置身於當前的觀念空白期,我們大可以博採眾家思想之長,只要對大家有正面效果,能夠指導我們實現生命的意義就很好。

人類的思維與智慧有很多相通之處,我也會從西方哲學的角度來看佛學,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是一個普世主義者,但每一種文化都有其複雜性,如何在不脫離佛學思維根基的前提下,用現代的方式闡釋佛學,還要觸達現代人的生活,這就涉及到佛學中說的“契理”和“契機”。

▲ 照片由 Pixabay 提供

重建社會秩序,從個體開始

一諾

我們曾認為,只要苦讀便能成功,進入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從而實現社會階層的躍升; 然而現今這種路徑因社會不公和階層固化而崩塌,但大家沒有找到新的行為指導,在行為層面上還因循著工具理性的邏輯。 你覺得我們應該如何消解這份焦慮呢?

成慶

如果我們對“幸福人生的路線圖”的認知僅僅局限於你剛剛說的幾點,肯定避免不了內心糾結。 因為無論我們多麼擔心,從社會的發展規律來看,階層固化是一種必然趨勢。 那麼普通人就要因此而絕望嗎? 有沒有另外的可能??

戛納電影節的獲獎電影《完美的日子》所描述的就是一個東京的清潔工的日常生活,有些人覺得這是一種文青式的自我想像或小資的自我麻醉。 但我想問:清潔工有沒有可能獲得幸福感? 是不是只有當上老闆,賺了大錢,人生才是幸福的?

有時候,恰恰是我們限制了自己對生活的想像。 就拿種田這件事來說,有人覺得辛苦,但也有人覺得幸福,關鍵看我們對一件事的認知。

就說我吧,我在成長的過程中至少沒有“被時代甩下來”,還總能找到“主流工作”,甚至可以說,我一直在主動拋棄“主流”賽道。 一路走來,雖然我賺的錢也很少,但我的人生是有一種篤定感的,並不缺少價值跟意義——這兩樣恰恰是這些年來讓我們漸漸感到陌生的東西。

一諾

可能有些人會說,要過好普通人的生活,得有個大前提,就是你所處的社會是基本正義和有序的。 但當社會失序的時候,尋找篤定感就變得尤其艱難。

成慶

你說得特別對。 佛教裡會把這個問題轉化為兩個層面:自我安定和對他人的關注。 個人安定了之後就會對他人產生關心,這就叫“慈悲”。

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大家都期待著有外力來改變社會結構或分配製度,但這在短期之內是無法實現的。

而佛教中的“關注他人”則帶有強烈的覺醒意識,要讓社會變得更公平合理化,要讓他人遠離苦難。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可以從小處著手,先把身心穩定下來,然後才有能力做更多利他的事:

關照家人、關照社區、關照社會。 這就是佛教提及的“智慧”跟“慈悲”。

一諾

這個回答真棒! 佛教與基督教的主要區別在於,佛教強調人人皆可覺醒,而非依賴於某個神明。 如果每個個體都失序了,社會也肯定是失序的; 反過來說,

如果要重建社會秩序,也要從個體的秩序開始著

手。

比如我們至少可以每天按時起床、好好吃飯、把自己安頓好,讓家人覺得很安心,這是第一步; 個體擁有了秩序后,就會帶來更多利他的可能性。

成慶

很多人都誤解了佛教,認為修行就要離群索居,但事實上,真正的大乘佛法主張在現實中覺醒,只有當我們能夠理解其他人的苦,但是又不會被情緒的漩渦捲進去,才有能力去幫助別人解決這些問題。 所以“始終利他”這件事情,是帶著一種平等智慧的覺醒去利他,很多時候我們對他人援手,往往還摻雜著很多功利的東西,這也是佛教修行的難點。

一諾

太對了,台灣的聖嚴法師也曾說,修行的第一步是接受現實,面對並處理內心問題。 面對現實需要心力,很多人因無力承受醜陋現實而逃避,這也是當前社會普遍不滿的根源。

成慶

是的,面對糟糕的現狀,我們本應努力改變,在社會上傳遞一份美好,但如今很多人面對困境卻選擇放棄,這就是逃避現實。

我從不相信躲在深山中就能修行成

功,

佛陀當年遠行弘法是為了教化眾生,這與孔子周遊列國是異曲同工的,教育是改變人性過程中的必經之路,也是一個讓大家共同面對問題的平臺。 我在書寫時經常借用佛學觀點提出問題而非提供答案,正是因為我們過去缺乏討論的場域,現在才更應發展全年齡教育,幫助各個年齡段的人共同面對心理危機。 我想,現代教育的使命應該是促使每個人都來思考: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並承擔自己的生命?

一諾

有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大家都很想知道——如何做一個幸福的凡人? 您對此有什麼建議?

成慶

每個人情況不同,無法給出統一答案。 但我觀察到,當代中國人首先需要接受並面對當前社會的不完美狀態,並找到自己的人生基石。 在此基礎上,我們選擇合適的思想資源,開展自我再教育,這個過程不僅限於體制內,而是社會教育的一部分。

在這個過程中千萬不要輕信那些“一聽就會變得有智慧”的言論,真正的轉變需要耐心補課,重構自己的人生觀。

這個過程可能要持續很長時間,但只要堅持,必定功不唐捐。

-結束-

別太累了。
別太累了。
2025-03-25 22:56:57
最適合結婚的時間是:
最適合結婚的時間是:
2025-03-25 23: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