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互聯網時代,你我皆在裸泳。
一個叫小雨的女孩沒想到,自己會成為一次網路狂歡的犧牲品。
在3萬多人的大群裡,她被扒得“一絲不掛”。
而在此之前,她從未得罪任何人。
事情還要從頭講起。
因為工作原因,小雨意外捲入一場網路紛爭。
起先,是口頭上的攻擊,而當趙某和成某某加入后,事情開始變得瘋狂起來。
趙某和成某某建立了一個聊天群組,吸納了3萬多成員,他們將小雨的身份資訊、社保記錄、酒店資訊等,毫無遮擋地發到了群裡。
一場針對她的網路“開盒”開啟了。
一開始小雨並不知情,直到她媽媽發了一張截圖,裡面是全家人的身份證照片,她才知道,自己已經成了風暴中心的人。
陌生電話、簡訊轟炸,讓她一聽到手機聲音就恐懼。
她家裡人的照片被P成遺像,被群裡狂熱粉絲取笑。
更可怕的是,這場線上的網暴,蔓延到線下。
一些人對小雨進行跟蹤,甚至在公司門口蹲守,他們找到她和父母的家,在他們家門口潑上油漆。
她從未想過,素不相識的人,能對她有如此濃烈的惡意。
她的生活如同《楚門的世界》,被事無巨細地直播。
幾點去了醫院,看了哪個醫生,都被發到群裡,引發新一輪網暴。
明明是正常的就醫,被惡意杜撰成了黃謠。
於是這場惡劣的狂歡,演變成了對受害者人格的侮辱、道德的審判。
有人看不過去替她說話,也無一例外被“開盒”,遭受和小雨一樣的遭遇。
短短幾個月里,被趙某和成某某開盒的,高達3000多人。
有人換掉手機號碼;
有人註銷所有社交帳號。
在這種瘋狂的網暴下,小雨封鎖了所有社交平臺,遮罩了所有線下社交,患上嚴重的抑鬱症,只能靠藥物維持正常的生活。
她的生活,徹底被這場網路暴力顛覆。
這是一起由央視報導的,令人頭皮發麻的“開盒掛人”案件。
一場由瘋子們主導的,圍獵普通人的新式網路犯罪。
而做出這一切的趙某和成某某,一個是大三學生,另一個竟然是在讀博士,主攻網路安全。
多麼諷刺,用自己最擅長的專業,去干最齷齪的事,書都讀到狗肚子裡去了。
而比起犯罪份子的身份,更令人恐慌的是,他們從何得到3000多人的真實資訊?
據悉,犯罪分子們是在境外社工庫獲得的資訊。
當我們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后,都會傳到境外社工庫。
只要有心人一檢索,你什麼時候去開過房,什麼時候就過醫,生的什麼病,完全是透明的。
你以為你全副武裝,實際上是在裸泳。
02
互聯網時代,信息被洩露早已成為預設的事實。
你以為的隱私,是他人隨時翻閱的筆記。
正如不久前鬧得很大的【百度高管女兒開盒孕婦事件】。
一女網友評論了韓國愛豆張元英,甚至都沒有過激的話,就觸動了張元英的粉絲敏感的神經。
百度高管謝廣軍13歲的女兒,帶頭開盒女網友,將她個人資訊、公司名稱公之於眾。
即使發現網友是個孕婦,也沒有停下罪惡的手。
他們詛咒該網友流產、孩子生病,追著辱駡她。
他們甚至開盒了女網友老公,加上微信,離間他們夫妻感情。
一旦有人替女網友說話,很快就成為下一個被開盒的物件。
網暴的範圍和對象越來越廣,越來越多人成為這場網路罵戰中的炮灰。
而漩渦中心的謝廣軍女兒,開盒之快,資訊之全面,態度之囂張,令人不寒而慄。
她的擁躉捧臭腳讚她“開合(盒)像喝水一樣。”
一個13歲的女孩,從哪裡掌握如此詳實的資訊?
我們的隱私,何時成為罵戰中的武器?我們究竟還有無隱私可言?
百度CEO李彥巨集曾說:
“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度更開放,也相對來說沒那麼敏感。
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就願意這麼做。”
問題是,我們真的是自願這麼做的嗎?
現在對大眾信息的獲取,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程度。
出去吃個飯,必須要你掃碼點菜。
註冊一個社交網站,要出示真實的身份資訊。
更別提網購、就醫等等,否則你就無法正常使用。
我們不得不“被同意”“被授權”。
一方面,所有平臺都收集我們的資訊,另一方面,沒有一個平臺真的做得到保護我們。
那些數不盡的推銷電話,令人厭煩的銷售簡訊,都明晃晃宣告一個事實:
從我們在網上留下真實資訊那一剎,就失去了隱私。
03
我們精心保護的個人資訊,早已成為他人謀利的工具。
從收集、到違法出售、再到購買,這條黑色產業鏈上,聚集了無數個嗜血的惡鬼。
一位記者接觸了幾名開盒者,將自己的社交賬號發過去後。
80元,得到了帳號綁定的手機號,繼續支付125元,身份資訊被開盒。
205元,是一名普通人最寶貴信息的價碼。
有人專門成立開盒群,幾百上千人訂閱,什麼信息對應什麼價位,一目了然。
隱私度越高,價格越高。
@每日人物報導過,一名女士的“刮宮術”手術,也出現在開盒群裡。
用過什麼藥物,在哪個醫院哪位醫生做的手術,這些無比隱私的資訊,被赤裸裸展示在陌生人眼前,成為無數人謾駡取樂的談資。
而能夠竊取如此隱秘資訊的,唯有內部人員。
我們的信任被批量販售,成為那些虎視眈眈的人眼中,行走的人民幣。
在隨意被開盒的網路環境下,威脅的是互聯網背後的每個普通人,你根本不知道為什麼會被開盒。
也許是某句評論,也許是為洩憤,甚至是毫無由來的惡意,讓你成為下一個被狩獵的物件。
因為看到多位明星和博主被開盒,UP主川烈出了一期科普視頻,講述如何保護資訊安全。
隨後,他成為開盒者的獵物,他和家人的電話、身份資訊隨之被公開。
騷擾電話、一分鐘上百條短信的轟炸,讓他的生活不堪其擾。
他妹妹的生活照被公佈,被配上各種侮辱性文字。
他的信息洩露到了令人恐懼的程度,他新辦的身份證還在郵寄的路上,對方就發來了他最新的身份證照片。
而對方做這一切,不過是為了滿足自己陰暗的心理:
看吧,你教別人保護隱私,還不是被我輕而易舉攻破。
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即使通過法律維權,但是開盒者的真實身份不明,讓整個案件進展十分緩慢。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那些潛藏在暗處的惡意,讓人不寒而慄。
04
2024年,14歲的高中生阿英在打遊戲時與人發生口角,被對方以25元價格開盒。
她被各種威脅,躲在家裡連學都不敢上。
2022年,香港18歲女孩開著直播,從樓頂一躍而下。
而直到那一刻,那些開盒她的人都沒有停止咒罵。
那些被開盒的普通人,很多抑鬱、甚至自殺,生活完全無法走上正常軌道。
開盒,是一場對普通人的狩獵。
熟練運用互聯網的開盒者,如同一群兇徒,對每一個無辜的普通人揮舞著自己的屠刀。
而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普及,大眾的隱私越來越“透明化”,開盒這種現象,已經愈演愈烈。
我們普通人面對來勢洶洶的惡意,究竟該如何保全自身?
我想最行之有效的做法,就是國家要立法,大力打擊嚴懲開盒現象,對於洩露隱私的網路平臺予以重罰。
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源斬斷犯罪。
使用者的信任,不該成為被拿捏的工具。
我們讓渡的隱私,更不該成為他人攻擊我的靶子。
那些躲在暗處的惡意,是時候對它們亮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