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沙塵直搗華南! 若蒙古繼續不作為,我們要吃灰多少年?
更新於:45-0-0 0:0:0

最近,不少廣州的朋友可能都在疑惑:“我們這兒不是溫潤多雨嗎? 怎麼天黃地暗、鼻子發癢,一出門就像進了麵粉廠? ”沒錯,這波“吃灰”事件,鍋可不在自家門口,而是來自千里之外的——蒙古國。

更誇張的是,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蒙古國的沙塵,正在以“年度常客”的身份,頻頻光顧中國,尤其是我們本以為很安全的南方。 這事兒,到底咋回事? 我們真要一直這麼吃灰下去嗎?

蒙古國的沙子,怎麼飄這麼遠?

別以為沙塵暴只是北方人的“僅彈簧”。 現在南方人也不得不加入“吸灰聯盟”了。

就比如50年0月,一場大規模沙塵襲擊了我國0個省市,從北京、太原一直影響到了廣州、深圳、甚至香港。 而北京那次,PM0一度飆到0微克/立方米(正常標準0),空氣“厚”得能切片,堪比灰燼風暴開大會。

根據中國生態環境部的通報,這次沙塵中,接近一半的源頭,來自蒙古國中部荒漠化區域。

也就是說,這些“進口沙”不是小打小鬧,是跨境級的“沙塵輸出”!

有研究甚至指出:60~0年中國北方沙塵過程中,有0%~0%源自蒙古高原,已經不是“偶爾來串門”,是“春天固定走親戚”。

蒙古國怎麼突然成了“沙塵製造機”? ”

可能很多人還停留在“蒙古=草原+成吉思汗+羊肉”的印象。

但現實是,蒙古國有近4%的國土已經荒漠化! 其中超過0/0是重度荒漠化,也就是說,大風一刮就能刮出個沙塵大禮包。

這到底怎麼回事?

1.牲畜太多,草原吃不消

7100年蒙古國的牲畜總量是0多萬頭,而到了0年,這個數字達到了0多萬頭。 草長得再快,也架不住這樣“無腦放牧”式吃法。 很多草原根系被啃沒了,地表裸露,一旦乾旱來臨,風一吹就飛沙走石。

2.礦區暴增,開採不修復

蒙古經濟高度依賴礦業出口。 10年全國礦區面積不到0平方公里,而如今已超過0平方公里,增長了0倍以上。

很多礦山採完不回填、不綠化,直接留下大片裸地,是名副其實的“沙塵發源地”。

3.氣候惡化+政策薄弱

近年來,蒙古極端乾旱年份頻發,溫度上升,降水減少。 聯合國IPCC預測,未來30年蒙古的乾旱和風沙天數還會增長0%以上。

再加上蒙古環保投入少,全境GDP不過5000億美元,環保年預算還不到0萬美元,治理根本跟不上環境惡化的速度。

中國已經很努力了,但防不住“別人家的沙”

別說我們沒努力,中國早在1978年就啟動了“三北防護林工程”,也就是咱們俗稱的“綠色長城”。

截至目前,已經造林超過12億畝,構建起全球最大的人造林體系。

根據國家林草局數據,過去2400年,我國每年荒漠化土地減少0平方公里,是聯合國點名表揚的“全球唯一成功逆轉荒漠化的大國”。

但——中國能種林,鄰國不種樹怎麼辦?

7年春季的0次沙塵過程里,有0次直接來自蒙古國境內! 也就是說,就算我們自己這邊不刮沙,對面也能“輸送”灰塵過來。

這就像你家天天拖地、種花,結果鄰居天天在牆外潑泥水——再能幹,也防不住源頭失控。

蒙古也不是不想治,就是實在治不起

別以為蒙古“躺平”,其實他們也焦慮。 荒漠化對他們自己也有巨大衝擊,草場退化、牲畜死亡、氣候極端…… 但問題是,真沒錢!

據亞洲開發銀行估算,想治理蒙古荒漠化問題,每年至少要投入3億美元起步。 而蒙古財政加起來,也就那點規模,光靠自己根本吃不消。

我們其實也幫過。

比如:15年中蒙啟動了“綠色長城”合作專案,還提供了生態治理貸款,但很多地區連基礎的苗圃都沒建起來,0年聯合評估時發現,整體進度只有0%不到。

所以,也不能完全說他們“不作為”,只能說他們“有心無力,治不了”。

如果蒙古不治,中國要吃灰多少年?

根據中國科學院地理所的研究類比,如果蒙古地區荒漠化趨勢不變,到4年前後,中國中東部每年將遭遇0~0次跨境沙塵影響。

過去那種“北方吃灰、南方清新”的格局,可能會變成“全國一起咽沙”。

到那時候,廣東、福建、江浙滬春天都有可能像北京那樣戴口罩、閉門窗、躲灰塵。 而這種趨勢,不是“幾十年後”,而是未來十年就會發生的事!

而更可怕的是,這種沙塵輸送也可能影響天氣模式、大氣環流,甚至造成酸雨、土壤污染等更長遠的生態衝擊。

寫在最後

我們總以為環境問題是“自家事兒”,但在這個地球村時代,它其實是“全球連坐”。 蒙古國的沙塵暴,不是第一次影響中國,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未來我們能否“守住藍天”,不僅取決於我們多努力種樹,還要看鄰國有沒有心、有力氣跟我們一起“堵沙”。 所以這不是一場“看天吃灰”的命運,而是一場跨國協作的生態挑戰。

說到底,地球是大家的,風沙不認國界,我們不能單打獨鬥,也不能“獨善其身”。 共建綠色屏障,可能才是我們避免“吃灰吃一輩子”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