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在鴻蒙智行新品發佈會中,問界M8、享界S9增程版迎來上市,同時問界新M7推出新配色車型。其中,問界M8共推出6款車型,售價區間為35.98萬~44.98萬元;享界S9增程版共推出3款車型,售價區間為30.98萬~36.98萬元。
此外,鴻蒙智行全新成員“尚界”也首次公開亮相。“尚界將會是一個風格至尚的品牌,會搭載華為智慧出行解決方案,並採用鴻蒙智行最嚴格的品質管理標準來對車輛進行管控,首款新品將在今年秋天亮相。”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余承東表示,尊界S800內飾會在上海車展公佈。
中信證券在研報中稱,鴻蒙智行是自主高端化的重要力量。在1、2月傳統淡季和產品反覆運算的真空期,鴻蒙智行整體銷量承壓,但判斷基本面和預期均觸底,最差的時間已經過去。目前,鴻蒙智行的產品陣容正在不斷擴展,產品密集發佈勢必將加大市場宣傳和用戶關注,這對於收復市場信心尤為重要。
M8填補問界品牌市場空白
與問界M9相同,問界M8也為全尺寸SUV,且搭載了華為最新的智慧輔助駕駛ADS 3.3系統,同樣提供智慧座艙、空氣懸架和智慧大燈等配置。同時,兩者都提供五座和六座兩種選項。
至於兩者明顯不同的地方,問界M8定位家庭智慧旗艦SUV,而問界M9則多定位於商務場景,外觀設計方面有所差異。動力形式方面,問界M8只有增程版,而問界M9提供增程和純電兩種動力形式。此外,兩者的售價也有較大差別,問界M8的起售價要比問界M9低11萬元。
余承東表示,問界M8卡位中高端市場,將填補問界M7和問界M9之間的市場空白,進一步完善產品矩陣。瑞銀證券研報稱,問界M8將補齊公司30萬~50萬元價格產品短板,加強在中高端市場的覆蓋,帶動銷量和單車利潤的增長。
“問界築基已成,品牌稀缺性仍突出。問界是目前發展最成功的智選車品牌,M8上市后問界的銷量規模以及盈利能力有望進一步提升。因此,對於華為而言,無論是C端繼續做大做強鴻蒙智行的影響力,還是B端盡可能多銷售引望公司的智能化技術和配件,現階段做大問界都是更優策略。”平安證券在研報中表示。
對於問界M8的市場前景,平安證券方面則認為:“從市場競爭來看,40萬元級別混動SUV參與者不多,M8的外部競品主要是理想L8、L9,且我們判斷增程市場的擴容趨勢明確。我們認為M8有望複製M9的成功經驗,可承接M9的下沉市場紅利,成為40萬元級別的爆款車型。預計問界M8的穩態月銷量將達到1.5萬輛左右。”
余承東在4月16日透露,問界M8的小訂量已經超過15萬輛,打破鴻蒙智行單車型的預訂新紀錄。對於鴻蒙智行而言,其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將這些小訂轉換為大定,並保證此後車輛的順利交付,以及如何將這種勢頭延續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問界M8的出現或使鴻蒙智行旗下的車型出現“左右互搏”的局面。海通國際此前在研報中表示,未來,問界M8上市后如何與現有鴻蒙車型形成差異化將成為關鍵問題。
享界S9起售價下探到30萬元級別
除問界品牌的產品外,享界S9增程版也在此次新品發佈會中迎來上市,新車共推出3款車型,售價區間為30.98萬元~36.98萬元,相比預售價(31.8萬元起)下調了接近1萬元。
據悉,享界S9純電版在2024年8月上市后,取得了72小時大定超4800輛、20天大定超8000輛的戰績,並連續6個月穩居40萬元以上豪華純電轎車銷量榜首,這對於享界S9高端純電的產品定位來說,成績還是可圈可點的。不過,相比同為旗艦車型的問界M9而言,享界S9顯然不算成功。
面對這樣的情況,鴻蒙智行推出了享界S9的增程版車型,以期尋求銷量的增長。值得一提的是,享界S9增程版並非只是改變了動力形式,同時也升級了多項配置。“享界S9增程版投入了10億元,在智慧、續航里程方面實現了六大升級。”余承東表示。
具體來看,享界S9增程版搭載了4顆雷射雷達、HarmonyOS智慧座艙、後排零重力座椅、車內巨幕投影等配置。但從售價來看,享界S9增程版的起售價比純電版要低9萬元。
有分析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當前豪華轎車市場呈現兩極分化:傳統豪華品牌轎車市佔率持續下滑卻仍佔據較大市場份額;而新勢力品牌雖有技術優勢,但高價格門檻難以觸達主流消費群體。而享界S9增程版則試圖通過價格下探的策略,打破傳統豪華品牌與新勢力品牌之間的價格與技術壁壘,吸引更多主流消費群體。
“據享界汽車公佈的配置,S9增程版純電續航365km,綜合續航1355km,此外S9增程版與新款問界M9一樣,智駕感知硬體升級到4顆雷射雷達。考慮到S9增程版的售價遠低於純電版,銷量水準會比純電版有所提升。”平安證券在研報中表示。
此前,方正汽車團隊也對不同能源形態的享界S9做過銷量預測,其預計:純電版穩態銷量介於1900~3100輛/月,而增程版本穩態銷量能夠達到5900~15000輛/月,兩者的銷量最大差距達到5倍。
不過,與問界M8在預售期間頻繁公佈小訂數量形成對比,享界S9增程版在開啟預訂后並未披露相關數據。其市場表現是否能如券商預期般實現增長,仍需時間檢驗。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