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七千塊人民幣補習費,我朋友在大阪捲瘋了……
更新於:46-0-0 0:0:0

“日元嗎? 這麼便宜! ”

 

“人民幣!”

 

我滴個天

 

我朋友已經在大阪開始“卷起來”了~

 

其實我最後發現,其實最終“卷”的不是孩子,“卷”的是家長……

  

從國內跑到日本,為的就是“不卷”

 

很多中國家長來到日本,是因為厭倦了國內的應試焦慮、雞娃內卷。

 

想像中的日本教育——沒有排名、沒有補課、不比較、不打壓個性,溫和、自由、讓孩子“快樂長大”就行。

 

確實,日本的幼稚園和公立小學,真的很“松”。

 

每天回家就是畫畫、種豆子、玩沙子、做便當、參加運動會,連作業都沒幾道。

 

但是——

 

當孩子升上高年級,或者你開始瞭解日本的升學體系之後,現實開始反轉了。

 

補課、模試、私立學校......捲得悄無聲息

 

我朋友的孩子今年小五,她給我報了一個日語作文私立學校 + 一個數學強化 + 一個英文先修班。

 

“我看別人家的孩子都在上,我怕她跟不上。”

 

“一個月下來花了七千多…… 不是日元,是人民幣。 ”

 

金錢💰,只是“雞娃”最基本的要素,更難的是你要在異國他鄉找到合適的資源

 

日本的教育不像中國那樣“明著卷”,它是靜悄悄的精英篩選機制:

 
  • 小升初的考試門檻極高
  • 公立雖免費,但好學校少、學區決定命運
  • 真正能進東京大學、京都大學 學生,大多來自中高一貫的私立名校
 

而想考這些學校,從小學三四年級開始就要準備,私補習班(補習班)+ 模試 + 校外學習 = 日常標配。

 

那句火得不要不要的話怎麼說來著?

 
“沒有給孩子兜底的能力,就不要給孩子自由。”
 

在日本更是如此。

你希望孩子自由選擇、不被成績綁架,但如果沒能力為他兜住失敗、補上短板、鋪好退路,這種“自由”很可能變成放棄。

 

所以說到底,拼的是誰?

 

不是孩子,是家長。

 

中國家長在日本,如何“托舉”孩子的未來?

 

如果你已經在日本,或者準備帶孩子來讀書,你可能也會經歷這幾個階段:

 

1.

語言障礙期

 

剛來日本那陣子,孩子聽不懂、跟不上、交不到朋友,家長一邊學日語一邊焦慮:我是不是坑了孩子?

 

📌建議:想要過來的中國孩子先在國內儘早打好日語聽說基礎,如果0基礎到日本,必要時考慮中文+日語雙語私塾過渡。

 

2.

信息斷層期

 

你開始發現,日本教育系統完全不是你想像的那樣透明:

 
  • 學校不講升學率
  • 老師不推薦補課
  • 教育資訊要靠家長自己挖、自己問
 

📌建議:加入華人家長群、日本本地媽媽群,獲取“隱形規則”和真實升學路徑。

 

3.

資源籌備期

 

你會發現,真正想走優質升學路線的家長,早早開始準備:

 
  • 小學3年級開始參加模試
  • 4 年級報告 私立學校 (塾)
  • 5年級熟悉目標校的出題風格
  • 週末全是考試、補習、面試類比
 

📌建議:結合孩子興趣和優勢,做一份“中高一貫校升學路線圖”,有策略地投入資源,而不是跟風亂報班。

 

重點:加強孩子的日語閱讀寫作水準,要的不僅僅是給孩子報私塾,而是從小去建立閱讀的習慣!!!

 

試想一下:一個在刷短視頻的爸爸媽媽,能說服孩子一個人去主動打開圖書看嗎?

 

最後想說:

 

我們並不是非要讓孩子“卷贏所有人”。

 

而是要在這個系統下,讓他有選擇的權利——

 
  • 可以選擇讀公立,但也能有資格挑戰名校;
  • 可以慢慢成長,但也有底氣面對競爭;
  • 可以擁有自由,同時也知道父母在身後兜著風雨。
 

這,就是中國家長在日本的托舉式育兒。

 

如果你覺得有共鳴,也在日本育兒路上迷茫焦慮,歡迎一起聊聊

羅馬教皇方濟各去世
羅馬教皇方濟各去世
2025-04-21 18:43:24
不上大學的日本人
不上大學的日本人
2025-04-21 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