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想買小米SU7卻又擔心被看成“精神小夥……”這車是該買還是不該買呢?
當筆者看到有讀者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就知道有一些友商的“小心思”和“小動作”終於起到作用了。
毀掉一款產品和一個品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無限拉低其品牌定位,曲解其品牌調性,讓一個品牌成為“笑柄。”今天關於本田思域銷量下滑的文章正是基於該視角進行的解讀分析,實際上也適合用於小米SU7;不過對本田思域存在的“傲慢與偏見”是基於一種文化理念而自然形成,而針對小米SU7的系列評論在筆者看來顯然是有組織、有計劃的“行動。”
曾經的特斯拉Model 3經歷過這一切,只是最終沒有起到作用;現在又輪到給小米SU7用相同的招數,那麼小米汽車會被這些“暗箭”擊倒嗎?
有關“精神小夥”的評價往往是偏負面的,是消極的,是站在一個高高的位置上對這些年輕人輕蔑的點評;實際上的“精神小夥”大都是一些輟學較早,收入較低,正在向上或沉淪中的青少年人,在“成功者”的視角里,這樣的精神小夥大都是被調侃的物件。然而作為一種普遍存在的人物角色,作為形成一個群體的存在,對於這樣的年輕人應當有更多的引導與包容,而非一味地嘲諷。
可是資本市場更願意用“人設對比”來凸顯產品和潛在使用者人群的與眾不同,而現在又沒有相關機構對這些青少年人足夠的重視和保護。
於是乎“精神小夥”成為一眾企業和品牌行銷的“炮灰。”
在客觀事實短時間難改的前提下,把一個品牌或一款產品“精神小夥化”可就基本等於“往死裡整”的“暗箭”了。
就筆者持續觀察和搜索所見,將小米SU7與“精神小夥”關聯的文章或視頻比比皆是。
這樣的做法正是通過扭曲小米SU7用戶畫像從而扭曲整個品牌與小米集團公司的整體形象;手段不可謂不狠辣,但用陰毒來評價應當更加貼切。
這一切都是特斯拉Model 3所經歷過的。
曾經的一些知名自媒體竭力將Model 3的車主包裝成“電驅時代小黃毛,”現在回頭去看應當還有相應的資訊存在;可是Model 3依舊是暢銷車,並且是2025年3月中型車零售銷量的冠軍車,為何Model 3沒有倒在“暗箭”之下呢?
筆者認為這是埃隆·馬斯克的功勞,一個搞電動汽車生產銷售的企業人,同時搞對人類有益的腦機研發,僅此一點就足夠給特斯拉品牌帶上更多光環;其次還有SpaceX公司的存在,這也是特斯拉的一個重要標籤。
特斯拉的關鍵詞有科技、文化、關愛等等詞彙,且馬斯克的個人號召力很強,所以Model 3才沒有倒下。
小米SU7也不會倒下。
該車為2025年3月中大型轎車零售銷量冠軍車。
雷軍所從事的業務雖然與埃隆·馬斯克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得到的好評同樣不會少;因為小米集團所打造的一系列數碼產品和家電產品普遍具有性能價格比的優勢,並且質量表現在穩步提升;同時小米集團和雷軍的姿態始終比較低,面向用戶市場的態度是謙恭的,而且能夠傾聽市場用戶的聲音並在恰當的時間節點推出相應的產品——不能說有求必應但卻也做了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相較於一些姿態高高在上的企業人和企業而言,小米品牌更容易獲得好評。
所以小米SU7只要能渡過這個諸多品牌都經歷過的劫,後續的品牌向上之路則不會被“暗箭”阻斷。
結語:
汽車行銷方法正在多元化,只是依託於網路的行銷存在一定的監管難題;於是則出現了一些沒有底線又難以定性的營銷內容,客觀上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品牌遭遇這樣的“暗箭。”當“明槍變成暗箭”的時候,不論是企業還是監管機構都應當重新思考,這樣的操作必定會腐蝕行業根基;同時降低企業研發投入的力度和積極性,畢竟如果通過一種收效更快且沒有技術難度的方式可以保證品牌銷量的話,大力投入研發則絕不會是企業資本所中意的途徑。
行業發展需要以“技”來驅動,是技術的“技”而不是“三十六計”的“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