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小黑盒作者@強尼威克於04月14日發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現在是2025年4月14日下午兩點多,你剛吃完午飯回到工位,電腦右下角彈出釘釘消息提醒。
我懂這種疲憊感——就像上周我朋友小王說的:“每天上班像在通關已經玩了300遍的單機遊戲,閉著眼都知道哪裡會跳出怪物,但通關獎勵早就不吸引人了。”
讓我給你講個真實故事。去年有個做財務的好兄弟找我喝酒,他和你情況特別像。每天核對完報表就對著窗外發呆,甚至數過對面寫字樓每天有幾盞燈比他早熄滅。有天下班在地鐵上,他看見有人用平板畫插畫,突然想起自己大學時給社團畫過海報。後來他做了三件事:每週三午休時在樓下瑞幸畫半小時速寫;把公司年報數據做成信息圖表發在知乎;報名了數字藝術夜校。現在他轉崗去了部門數據分析可視化,週末接商單給科普帳號畫插畫,今年春天還去了澳門參加NFT藝術展。
不是說你要照搬他的路,而是想說轉變往往藏在偏離軌道裡。
朋友在銀行櫃檯幹了五年,去年開始用抖音拍“銀行人的冷笑話”,第一條視頻是她用點鈔券疊玫瑰花,現在她多了一份兼職,幫本地婚慶公司設計創意紅包,收入也許不高但是看得出來她挺開心的。
最近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深圳很多年輕人開始“錯峰活法”。有人白天是程式師,晚上在24小時自習室當駐場導師;有幼兒園老師周末組織城市廢墟探險團。他們不一定辭職,但在主業外殼裡悄悄發育新可能。
你可以試試這兩個馬上能做的事:
第一,下班後去家從未去過的社區便利店,和收銀阿姨聊十分鐘天;(byd樓下全家倒閉了呜呜我白開了一年會員)
第二,把工作中最無聊的環節(比如填表格)用手機錄下來,配上荒誕解說詞發朋友圈。我認識有人因為這種隨手記錄被MCN公司發掘,更多人是在這個過程里重新發現了觀察生活的樂趣。
最近不是流行“職場盆栽理論”嗎?
“把工作當成窗臺上的綠蘿,不需要整天盯著它長高,只要記得澆水,騰出精力在旁邊種點自己真正喜歡的多肉、薄荷或者小番茄。”
你知道上海有個快遞小哥在送件路上給每棟寫字樓拍不同天氣下的照片嗎?去年他的作品(好像叫什麼什麼玻璃森林)還拿了手機攝影大獎。
其實我也有過趴在辦公桌上午睡醒來,突然覺得人生卡住的時刻。後來發現,與其強迫自己“熱愛工作”,不如把每天當成社會觀察實驗——前臺姑娘的口紅色號變化規律、電梯里不同樓層的人按按鈕的姿勢、會議室茶水消耗量曲線...這些無聊中的有趣發現,反而讓我成了朋友聚會最會吹水的人。
你要不要這週末做個實驗?買張最近城市藝術展的門票,約個至少三年沒見的老同學,或者去宜家樣板間假裝自己要裝修房子。改變就像拼樂高,有時候得先拆掉幾塊固有結構,才能發現新的組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