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各地“賞花熱”如火如荼。荊州“花樣升級”、婺源油菜花田、武漢東湖櫻花節、洛陽牡丹節……“花海”成了文旅標配,但問題也隨之浮現:遊客看多了相似的風景,難免覺得“千篇一律”;“來來去去一陣風”,花期一過,熱鬧散去,鄉村又回歸沉寂。如何讓“賞花經濟”避免曇花一現?答案不在花多花豔、規模大,而在於如何用“花”講好地方故事,讓遊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別讓“賞花”只剩下“拍照打卡”。“花海+露營”“花海+攝影”的模式看似熱鬧,卻難逃同質化的窠臼。遊客走南闖北,發現各地的宣傳詞、商業模式甚至花田佈局都大同小異。問題出在許多地方把“花”當成了單純的風景,卻忽略了背後的文化價值。比如,玫瑰只代表愛情、櫻花僅象徵剎那、油菜花不外乎田園,這樣的解讀放之四海皆準,無法承載一方水土的獨特靈魂,真正的文旅競爭,比拼的是文化內涵。一朵花要能承載當地的歷史傳說、風土人情,成為獨一無二的符號。就像荷蘭鬱金香背後有航海時代的傳奇,普羅旺斯薰衣草背後藏著南法的浪漫,我們的花田也要講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要打破“賞花經濟”的時間魔咒。花期雖短暫,但“賞花經濟”不能“靠天吃飯”。荊州的做法值得借鑒:通過改造民宿、帶動村民就業,讓遊客不僅能看花,還能住下來體驗鄉村生活;借助節慶活動推銷土特產,讓農產品借文旅東風走出去……這些舉措的核心,是把“賞花”擴展成一條產業鏈,融合農業、文化、旅遊等多個領域。武漢東湖的櫻花節也提供了思路——將櫻花元素融入四季景觀,開發文創產品,讓“櫻花IP”常年有吸引力。只有跳出“追著花期跑”的思維,才能讓“賞花經濟”真正紮根。
讓村民從“看客”變“主角”。一些地方花大錢打造“網紅花海”,結果遊客匆匆而來,打卡而去,村民卻沒得到實惠。這種“政府搭台、百姓旁觀”的模式註定難以持久。鄉村振興的關鍵,是讓村民成為文旅發展的參與者。比如,浙江余村,通過一片油菜花田帶動鄉村旅遊,村民開民宿、賣特產,十年間收入翻了幾番。這背後的邏輯很簡單:用“花”連接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讓傳統農耕與現代創意結合,把遊客消費力轉化為村民的生計來源。只有讓百姓嘗到甜頭,“賞花經濟”才有生命力。
說到底,“賞花經濟”不比誰的花更豔,而是比誰能把“花”背後的文化挖得更深、產業鏈條織得更密、百姓參與度提得更高。未來的“賞花經濟”,不該是轉瞬即逝的流量狂歡,而應是紮根鄉土、惠及民生的長久事業。讓每一片花田都成為講述地方故事的視窗,讓每一季花開都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讓“賞花經濟”四季“飄紅”。
編輯: 李凌雲【來源:荊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