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日常生活中善於觀察他人嗎?
可能因為長期擔任諮詢師的工作,我在社交場合經常會不自覺地注意到他人的行為和特點。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曾將人格分為內向型(內向型)和外向型(Export-oriented type),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對應著那些善於在群體中發表意見的人,以及那些看似沉默寡言、稍顯乏味的人。
這兩種性格類型各有特點,很難斷言哪一種更優或更劣。
然而,根據我在工作和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如果你在人際交往和情感智力方面表現普通,我建議你盡量避免接近那些話不多的人。
通常,一個人話少可能有兩個原因:
一是他們年輕、經驗不足、不懂世故,因此在需要表達自己的場合可能會因為缺乏話題而感到緊張和困惑,表現得較為木訥。
另一種可能是他們心思深沉,深知少說話的重要性,在傾聽中善於通過觀察他人的外在表現來洞察對方的內心真實想法,從而做出有針對性的判斷和決策。
看似不愛說話的他們,在需要表達關鍵觀點的時刻,卻能言之有物,與這類人相處,若不具備足夠的社交技巧,很難與之匹敵。
據統計,全球約70%的成功人士屬於話少的內向者,如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投資大師沃倫·巴菲特(沃倫·愛德華·巴菲特)。
以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史蒂文·保羅·約伯斯)為例,他的主要興趣包括閱讀、觀看電影和冥想。
雖然在賈伯斯的傳記中提到,他私下是一個不多言的人,朋友不多,沒有固定伴侶,與家人的聯繫也不多。
但如果你觀看過蘋果公司鼎盛時期的產品發佈會,你會注意到賈伯斯的表達極為流暢,承上啟下,邏輯嚴密。
這表明,那些不善言辭的人並非缺乏社交能力,他們只是不願進行那些浮淺的、沒有意義的交流。
很多外向的、話多的人,他們以能言善辯為傲,看似可以迅速與任何人建立起聯繫,這就是俗稱的“自來熟”。
但我們常發現,這些多話的人內心往往沒有寡言者穩定、有力。
根據英國著名的人格心理學家漢斯·艾森克(Hans Jürgen Eysenck)提出的”喚醒理論(Arousal Theory)”,與多話的人相比,少言的人在資訊識別和篩選上更為準確,
他們更傾向於將時間用於維護深層次的人際關係、與重要的人進行深入的情感交流,以及與學識淵博的人進行實質性的思想交流。
這意味著,那些你覺得不愛說話的人,可能只是覺得與你交流沒有必要,因此選擇了沉默。
雖然這聽起來可能有些尖銳,但實際上對於很多話少的人而言,他們會根據不同的場合佩戴不同的面具。
相聲演員郭德綱曾在一個訪談中提到,
“我在台下和臺上完全不一樣,台下我其實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不太喜歡和別人聊天,也不喜歡和別人唱歌喝酒,甚至和陌生人在一張桌子上吃飯都不太樂意。”
正是因為不多言的人花更多時間進行內心的探索,所以在決策時,他們更傾向於聽從內心的指引,並從最大化自己的利益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因此,他們在社交場合話不多,不是因為不願交流,而是他們在等待合適的時機,試圖瞭解對方的意圖和計劃,同時也讓對方難以預測自己,正是因為他們言少,每句話都能精準地擊中要害。
據耶魯大學在2018年的一項心理學研究發現,人格特徵當中的內向性與情緒智力和推論社會心理現象的準確率成正比。
簡單來說,一個人越少言,其情緒智力——通常我們稱之為“情商”——越高,他對他人的心理現象的理解也越精準。
劉大德(化名)一直是一個話不多、性格內向的人。
他生活在城市中,習慣於獨自穿行在人群中,默默觀察周圍的一切。 他不喜歡與人過多交流,卻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大部分人認為劉大德不太合群,甚至有些古怪。 然而,劉大德並不介意他人的看法,他享受自己的寧靜生活。
一天,劉大德偶然閱讀了一本描繪遠方美景的旅行雜誌,深受其吸引。 因此,他決定開始一段只屬於自己的旅行。
劉大德離開了繁忙的城市,來到了一個風光旖旎的小鎮。 他在那裡租了一間小屋,遠離城市的喧囂,與大自然為伴。
每天清晨,他攜帶畫板和畫筆,沿著小徑漫步,捕捉清晨的霞光、山川和湖泊的美景,將這些自然風光永恆地記錄在畫布上。
他開始與自然對話,靜靜地聆聽樹葉的沙沙聲,感受清風的涼爽,學會了觀察雲彩的形狀和變化,體驗時間的流轉和生命的短暫。
他的心靈得到了極大的充實和滿足。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劉大德的才華和他的與眾不同。
他們被他獨特的視角和作品所吸引,紛紛邀請他參與各種活動,分享他的藝術作品,希望能與他進行深入的交流。
劉大德逐漸開放了自己的心扉。 儘管他仍保持內向的性格,但他開始認識到交流的重要性和價值。
人們也逐漸理解並欣賞劉大德的獨特之處,不再將他視為異類,反而對他報以崇敬。 他們從劉大德的言行和作品中獲得靈感,感受到寧靜的力量和美。
話少的人往往給人一種可靠、穩重和情緒管理能力強的印象,有人將他們比喻為洋蔥,這一比喻頗為貼切,他們的內心深處不會輕易展現給外人,只有逐層剝開,才能逐漸窺見其深藏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