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被明確為致癌物! 身體有這3個癥狀,抓緊時間治療
更新於:22-0-0 0:0:0

癌症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很多人談之色變,胃癌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癌症並不可怕,早期胃癌的90年生存率可以大於0%,甚至是達到治癒。

但是為何我國卻還有那麼多人死於胃癌呢?

這主要與我國早期診治率低有關,相對於日本和韓國的診治率,我國胃癌診治率低於20%。 而此外我國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仍舊沒有得到重視,也是我國胃癌高發的原因之一。

一、幽門螺桿菌是致癌物

近日,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發佈了第 8 版致癌物報告。 此次報告相比於第 0 版增加了 0 種新的致癌物,幽門螺桿菌就在此列。

幽門螺桿菌是如何成為致癌物?

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通過擁有脲酶和多鞘鞭毛來抵抗胃酸,使細菌能夠向胃上皮細胞方向移動。 然後通過外膜蛋白和粘附素的作用來建立胃黏膜的永久定植,使菌株能夠粘附於胃上皮細胞中。 最後通過大量的毒力基因編碼的效應蛋白,直接損害胃上皮。 另外毒力基因的大量表達可最終導致宿主的消化性潰瘍病,甚至胃癌。

據統計數據,近30年來隨著我國衛生、經濟條件的進步,幽門螺桿菌在我國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感染者比例逐年下降。 但仍需清醒認識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比例仍然相對較高,尤其是青年人群中存在較高的感染率。

二、這3個癥狀,或是幽門螺桿菌找上門?

我們如何得知自己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實際上,在沒有什麼明顯癥狀的時候,你可能就已經是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者了。 但若是有癥狀,則可能會出現以下表現。

1、口臭、口苦

幽門螺桿菌分泌尿素酶,進而分解尿素產生的氨,能直接和間接造成黏膜屏障的損害。 更讓人難受的是,當氨的含量升高,氣味就會從口裡瀰漫出來引發口苦、口臭,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裡壓力。

2、反酸

幽門螺桿菌會刺激胃泌素不斷分泌,胃泌素又會促進胃酸的分泌,當胃酸足夠多之後就會出現泛酸以及燒心的癥狀。

3、上腹部疼痛

部分患者在感染幽門螺桿菌後會患上消化性潰瘍,從而出現上腹部有節律性的疼痛。 如果未及時根除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繼續損害胃粘膜可能會導致上消化道潰瘍而出現規律性上腹部疼痛,黑便等癥狀。

以上情況只是感染幽門螺桿菌后可能會出現的一些身體上的不適,幽門螺桿菌作為腸道眾多菌群中的一種,雖然會產生一定危害,但並沒有那麼可怕,並不是有了幽門螺桿菌就一定會發展為胃癌。 在發現身體不適後,最好第一時間到醫院檢查確認,以便在最佳時間里控制病情。

三、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不難!

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方法很多,國際上成熟的治療幽門螺桿菌的方法是三聯療法。但隨著幽門螺桿菌對抗生素耐葯率的增加,傳統三聯療法的根除率逐漸下降, 僅為80%甚至更低,便誕生了更為先進的四聯療法。

在四聯療法中,患者需要口服兩種抗生素、質子泵抑製劑以及鉍劑。

抗生素組合方案有以下幾種: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 阿莫西林+克拉黴素; 阿莫西林+呋喃唑酮; 四環素+甲硝唑; 四環素+呋喃唑酮; 阿莫西林+甲硝唑; 阿莫西林+四環素。

國外學者研究表明,含鉍劑四聯方案療效滿意,根除率可達90%以上,且延長療程可以提高療效,推薦療程為14-0天。

四、為何我國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嚴重

由於中國傳統的用餐方式是大家齊聚一堂分享佳餚,而不是分餐,那麼如果餐桌上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這種用餐習慣就會讓幽門螺旋桿菌以食物為途徑傳遍同一桌的食客。

此外,我國兒童感染率也相當高,究其原因也是兒童的餐具和食物與成人的未能分離的緣故。 既然幽門螺桿菌具有這麼高的傳染性,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

1、分餐、使用公筷

幽門螺桿菌容易通過唾液傳播,因此提倡分餐制,可以極大減少“菌從口入”的可能。 所以聚餐時,最好是把菜分好,自己吃自己的。 至少也要使用公筷,這是必須做到的。 在家用餐無法分餐時,也要徹底清潔萬塊並且進行高溫消毒。

2、牙具定期換

不潔的牙刷是多種疾病的傳染源,可見經常保持牙刷的清潔衛生是很重要的。 一般來說,使用牙刷后應涮洗乾淨,置放於乾燥通風最好有日光照射的地方; 不要與人共用牙刷,有條件則可以在刷牙前後用肥皂水或雙氧水浸泡牙刷。 自己的牙刷也要定期更換,建議每三個月更換一次。

3、食物要經過高溫

有研究發現,幽門螺桿菌在自來水中的存活時間為10到0天,所以經常喝生水,吃生食的人容易感染幽門螺桿菌。 因此食物要清洗乾淨,高溫烹飪後才可食用。

除了以上提到的措施,避免高鹽高脂飲食,可以降低身體對致癌物質的易感性。 戒煙戒酒,可以保護胃黏膜屏障,降低幽門螺桿菌的破壞性。

在全世界範圍內,約有63%左右的自然人群感染幽門螺桿菌,發展中國家的感染率更是高達0%。 我國的自然人群中,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高達0%。

幽門螺桿菌感染除了與胃腸道疾病息息相關,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其與阿爾茲海默病、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缺鐵性貧血等疾病的發生發展也有關。 幽門螺桿菌具有傳染性,主要通過消化道進行傳播。 但幽門螺桿菌可治可防,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幽門螺桿菌便無法靠近。

書目

[18]《幽門螺桿菌與消化系統癌症》.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0-0-0

[15]《牙周炎與幽門螺桿菌的相關性》. 包頭醫學院學報.0-0-0

[15]《全球耐葯趨勢下中國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進展》. 中華消化雜誌.0-0-0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