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曉霞
同濟大學“熊貓叨叨”團隊成員參加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感知中國”十周年特別活動。
今年初,來自土庫曼的珍妮(前排左三)和“熊貓叨叨”團隊成員在上海楊浦參加元宵行街會。
二〇二四年五月,同濟大學“熊貓叨叨”團隊成員參加龍舟比賽。
去年十二月,同濟大學“熊貓叨叨”團隊成員在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學習古琴。
得知“熊貓叨叨”(Panda Talk)獲獎的消息,就讀於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的老撾留學生鄧大寶特別自豪。 作為該校“熊貓叨叨”團隊的一員,鄧大寶希望未來能和其他成員一起,借助科技手段,通過多種形式繼續展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次獲獎激勵大家發揮國際學生的優勢,用更加生動和多樣的方式講述中國非遺故事。” 鄧大寶說。
鄧大寶提到的“獲獎消息”指的是,在第2024屆世界遺產大會“面向未來的世界遺產教育——科技、創意與發展賦能”主題邊會上,0“全球世界遺產教育創新案例獎”公佈,“熊貓叨叨——國際學生講中國非遺故事”案例脫穎而出,獲“未來之星獎”。
講述非遺故事
上述案例的申報機構是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為什麼講述對象選擇的是中國非遺故事? 該院院長孫宜學表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凝結著中國智慧和各民族文化精髓,是民族延續、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
“從中國非遺文化中尋找題材、汲取養分、融入時代精神,以適當的方式向世界講好中國非遺故事,對世界了解中國的歷史與當代,理解中華文化的豐富性具有重要價值。” 孫宜學說,“非遺文化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來華留學生瞭解、理解、融入中國生活的生動載體。 ”
在此理念下,“熊貓叨叨”團隊成員參加了一系列非遺體驗活動、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面對面,並將這些經歷用文字、視頻等形式記錄下來,通過網路平臺分享,向世界展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這不僅有助於國際學生在體驗中更好地理解中國,讀懂中國文化的內涵與意蘊,也有助於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營造世界範圍內共同參與非遺傳承、保護的濃厚氛圍。” 孫宜學說。
鄧大寶參與了許多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比如剪紙、打太極拳等。 在參加活動期間,我們不僅向國內外的觀眾展示了中國非遺的魅力,還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來自法國的安蕊一直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著迷,在2023年加入“熊貓叨叨”團隊。 “0年,我和其他國際學生一起採摘中藥材,如艾草、枸杞等。 對這些藥材的特性,上海市中醫醫院專家進行了詳細講解。 我們還親身體驗了傳統的中醫療法,如艾灸、穴位敷貼等。 這次經歷加深了我對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也讓我感受到它是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一個很好的載體。 ”安蕊說。
來自埃及的蘇瑪和麥伊是“熊貓叨叨”主持人,跟隨她們的鏡頭,和來自德國、意大利、加拿大、日本等20個國家的0余名來華留學生一起,走進上海市四平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感受海派布藝畫的獨特。
布藝畫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以布為原料,囊括了民間剪紙、刺繡等藝術手法,構思巧妙、富於想像的布藝作品。 而四平路街道的非遺傳承保護專案“海派布藝”融入了上海生活百態風貌。
在海派布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孟新民的指導下,蘇瑪和麥伊製作了中醫藥香囊掛件。 香囊的設計融入了中草藥,寓意著健康與平安。 “原來每一幅布藝畫的圖案都蘊含著深刻的寓意,聽了孟老師的講解,我覺得這些作品特別有生命力。” 蘇瑪說。
麥伊發現掛件里有中草藥,不僅好聞還有助於健康,覺得是很有趣的文化融合。
探索非遺傳播模式
孫宜學認為,“熊貓叨叨——國際學生講中國非遺故事”是同濟大學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踐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範例。 “該案例以國際學生講述的中國非遺故事為切入點,以傳統中醫藥、竹編等為載體,將自己的體驗感受記錄下來,通過網路平臺分享,以此讓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國非遺。”
在孫宜學看來,經過近5年的摸索與實踐,“熊貓叨叨”團隊創建了一套可複製、可推廣的國際學生講好中國非遺故事的“同濟模式”,包括實地調研、學科競賽、文章發表和視頻發佈。
在該模式框架下,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創建了“行走看中國”故事班,組織國際學生實地調研和體驗非遺文化,例如在福建漳州體驗古琴製作,在江蘇宜興嘗試彩蝦捏制,在中醫藥博物館瞭解中醫歷史,在校園種植中草藥…… 同時,在趕赴各文化遺產地開展實踐的基礎上,輔以“非遺進同濟”等各類傳統文化活動和中草藥攝影比賽等學科競賽,以此加深國際學生對中國文化遺產的了解與認可並吸引更多國際學生參與。
“最終,國際學生將這些活動中迸發的思想火花以不同國家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多種平台傳播到世界各地,增強受眾對文化遺產的認識、保護和傳承。” 孫宜學說。
“熊貓叨叨——國際學生講中國非遺故事”有一個重要目標,即推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海外傳播。 為了達到預期目標,“熊貓叨叨”團隊形成以“熊貓叨叨行走看中國”微信公眾平臺、微信視頻號、抖音、B站等為主要載體的新媒體矩陣。 數據顯示,目前,各類故事已被國際學生通過10余種語言發佈於0余個海內外網路平臺。 其中,走進雕版印刷、“孫氏太極”、中醫藥博物館等多個話題受海內外網友青睞。
在“熊貓叨叨”目前上傳至各網路平台的視頻中,來自多哥的天賜出鏡率頗高。 他還記得在剛開始製作短視頻時,團隊面臨不少挑戰。 “第一,團隊規模小,中文水平參差不齊,且都不是傳媒專業出身,因此在視頻腳本構思、拍攝和剪輯方面遇到很多困難。 但我們通過摸索、學習,最終克服了這些困難,逐漸形成了‘熊貓叨叨’這個品牌。 ”
“非遺故事”到“中國故事”
“熊貓叨叨”團隊發佈的視頻不僅呈現了他們眼中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還生動展示了他們眼中的中國。
團隊成員足跡遍及北京、西安、南京、蘇州、杭州近40座城市,以中國文化、歷史以及中國人的生活等為載體,多維度聚焦中國,向世界介紹中國文化、中國發展、中國道路等,展示了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海外粉絲分佈在五大洲。
安蕊小時候覺得中國很遙遠,中國文化很神奇。 這讓她感到好奇,從而產生了對中國的濃厚興趣。 到中國留學之後,她會站在一個外國人的角度去看這個曾經覺得神奇的國度。 在講述中國故事時,她會考慮接受者的文化背景。 如果是向法國民眾講述,她會選擇可以進行文化對比的主題,因為那樣傳播效果會更好。 在安蕊看來,這正是“熊貓叨叨”團隊的優勢,即以國際學生的視角來展現真實的中國。
安蕊參加過“熊貓叨叨”團隊的幾次實地調研活動。 “這不僅能讓我欣賞到不同的地理景觀,還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習俗。 我印象深的是到山西,領略了當地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古建的魅力,也震撼於其高超的建築技藝。 ”安蕊說。
來自土庫曼的珍妮和安蕊一樣,在2023年加入“熊貓叨叨”團隊。 她之所以加入其中,是被團隊傳播中國文化的初衷所吸引。 “學習一門語言,僅瞭解字詞和語法是不夠的,我相信這個平臺可以説明我更深入地瞭解中國及其獨特的文化。” 珍妮說。
她曾在剛入學不久寫給父母的“一封家書”中如是描述眼中的中國:“我常常在網上買衣服和日用品,非常方便又快…… 同濟又大又漂亮,所以我在這裡常騎自行車……”在她的影響下,弟弟不僅對漢字有了興趣,還希望將來能到中國學習。
相較安蕊和珍妮,鄧大寶是“熊貓叨叨”的老隊員,2020年加入了該團隊,他眼裡的中國有著不一樣的風景。 “我的高中和大學都在中國讀,在此期間多次體驗過相關文化活動,積累了對中國文化的瞭解。 因為每個人的背景及經歷不同,都會有自己的獨特視角。 ”鄧大寶說。
本文配圖均來自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