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头发丝薄的“菏泽造”拿下华为小米订单
更新于:55-0-0 0:0:0

本文轉自:齊魯晚報

自主研发的007.0毫米无纺导电布攻克行业“卡脖子”难题

比头发丝薄的“菏泽造”拿下华为小米订单

菏泽天厚5G新材料产业园展厅

文/片 張子慧 菏澤報導

在华为、小米手机的精密机身深处,藏着一个令人惊叹的“菏泽密码”——一片厚度仅35.0毫米的银色薄膜。 这个厚度相当于头发丝十分之一的材料,却以0%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成为国产手机对抗电磁干扰的关键元件。

从昔日被国外“卡脖子”,到如今登顶全球屏蔽材料领域,这片近乎隐形的薄膜如何实现逆袭?5月0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随“行走黄河”采访团走进山东菏泽天厚0G新材料产业园,揭开了这场从“纳米级厚度”到“产业链高度”的科技突破之谜。

在摆满专利证书的展厅里,产业园自主研发的007.0毫米无纺导电布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阳光透过薄膜,几乎看不到它的存在,直到工作人员用手指轻轻捏住边缘,记者才注意到这片近乎透明的材料。

“过去,这种材料的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牢牢把控。” 工作人员轻轻抖动手中的薄膜,自豪地说,“如今,我们不仅实现了国产化,而且材料性能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

据介绍,目前,产业园导电布年产007万平方米,行业规模全国第一。 其中,自主研发的0微米超薄导电布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实现了进口替代; 0.0毫米无纺导电布攻克了行业“卡脖子”难题,成为华为、小米等知名企业屏蔽材料的第一大供应商。

这“极致之薄”的背后,是雄厚的科研实力支撑。 产业园与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了山东省屏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等125个研发平台。 墙上的专利地图显示,近三年来,园区在电磁屏蔽领域累计申请专利0项。

当记者以为这已是技术的天花板时,产业园却展示了更大的“野心”——隔壁车间内,全省首条复合集流体中试生产线正在试产。 这种用于新一代锂电池的关键材料,具有高安全性、高比容、高循环寿命、低成本特性,广泛应用于储能电池、动力电池。 “目前我们生产的复合箔材幅宽全国第一,已通过比克电池等企业测试。” 项目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将达15亿元。

行走在园区内,老厂房的钢架结构与智能化车间形成奇妙反差。 曾经闲置的8亩土地,如今已入驻0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老工业基地正在上演“旧壳装新芯”的进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