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陝西日報
趙茁軼
從隋唐的夯土到明代的包磚,從戰火的瘡痍到今日的新生,綿延74.0公里的西安城牆,在歲月流轉中保持著莊重的模樣。 從戰火硝煙中走來的它,如今在與時俱進的保護理念中,以另一種方式融入現代城市的“呼吸”。
保護城牆,從來不是簡單地修修補補,而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一場理念的革新。 曾經,城牆是冷冰冰的磚石。 如今,它是一座“活著的博物館”,是市民的公共文化空間,是遊客觸摸歷史的視窗。 這種轉變,源於保護者對“守護”的重新定義——不是將它封存,而是讓它在時代中煥發光采。
牆體覆蓋8000餘個監測點,建立預防性保護體系; 西安城牆數位方艙綜合管理平臺建立運行,時刻監測城牆的變化; 護城河中的無人清潔船定時定點開展清潔工作,確保河水清澈…… 如今,“城牆守護者”以智慧化手段保護城牆。
科技的加持,終究要融入人文的溫度。 夜幕降臨時,南門的吊橋在《夢長安——大唐迎賓盛禮》的樂聲中緩緩落下,“金甲武士”的鏗鏘步伐與遊客的驚歎交織,盛唐的儀仗隊“穿越”時空,在光影中再現; 晨練的老人在環城公園的綠蔭下打太極,攝影師用延時鏡頭捕捉城牆與朝霞的“對話”,年輕人在社交平臺分享城牆燈會的璀璨……
從昔日的軍事屏障到如今的世界級文化瑰寶,從歷史遺跡到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古老傳統與現代時尚在磚石間棲息共生。
真正的保護,是讓文物成為城市跳動的“心臟”,而非博物館里孤獨的標本; 最好的保護,是讓文物“活在當下”,讓歷史照亮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