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庚談發小去世潸然淚下,城市裡辦葬禮:“到死都得不到尊重”!
更新于:2025-04-13 18:15:59

韓庚痛斥發小葬禮遭怠慢:最後一刻都沒尊重。

葬禮大廳的冰冷一幕

韓庚在近期的一次訪談中提起去年發小的離世,語氣裡仍帶著壓抑的憤怒和無力感。他描述了一個令人心寒的場景:葬禮大廳門口掛著時程表,幾點到幾點屬於誰,像醫院候診室一樣排號。

更刺痛他的是,前一場逝者的照片剛被摘下,工作人員便匆匆換上發小的遺照,司儀甚至沒改悼詞,全程“複製粘貼”,親友們連好好說聲“再見”的時間都沒有。“最後一面都像趕場,他連最基本的體面都沒得到。”韓庚說。

城市告別儀式的“流水線生意”

韓庚的控訴戳中了許多人的共鳴。城市殯葬服務常被詬病為“冰冷的產業鏈”:告別廳按小時收費,儀式流程範本化,工作人員機械地換照片、念稿子,甚至不同逝者的家屬會在大廳外“撞車”等待。

一名從業者私下坦言:“一天十幾場,不可能為誰破例。除非你花錢包場,否則只能按規矩來。”生死大事,在這裡成了效率至上的“標準化作業”。

農村葬禮VS城市葬禮:時間與體面的拉鋸戰

有人對比農村葬禮的“漫長”與城市儀式的“潦草”:農村白事常持續數日,嗩吶聲、哭喪聲、親友圍坐守夜,看似繁瑣,卻讓生者有足夠的時間消化離別。而城市裡,高樓大廈間連哭聲都顯得局促。

一名網友留言:“過去討厭農村辦白事太吵,直到自己父親去世,才發現那些‘麻煩’其實是活人需要的緩衝。”但現實是,城市寸土寸金,普通人既難負擔包場費用,也無力對抗這套規則。

網友共鳴:潦草的後事與放不下的心結

韓庚的講述在社交平台引發熱議。一條高讚評論寫道:“我哥43歲猝逝,葬禮只用了兩小時。骨灰盒是我媽抱著坐地鐵回家的,連輛車都捨不得租。”另一人感慨:“城市人活得急,死得更急。除了至親,誰還記得你來過?”也有年輕人反思:“從前覺得葬禮是做給活人看的,現在懂了——活人需要這些‘形式’才能活下去。”

我們失去的或許不只是對逝者的尊重,更是生者療癒傷痛的出口。一名民俗學者評論:“不是非要吹拉彈唱三天,但至少該讓告別像告別。”

韓庚的發小不會知道自己的葬禮有多倉促,但活著的人還在為那一句沒能好好說出口的“再見”耿耿於懷。

當死亡成了城市裡最按部就班的一件事,或許我們該問問自己:匆忙一生,最後連告別都要妥協嗎?

校對 廖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