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來源於UT News,Britannica,HowStuffWorks。
地球史上最大的飛行生物能有多大?雖然我標題都說了,但真的要再說一次才能展示那種震撼。
諾氏風神翼龍(Quetzalcoatlus northropi)目前被廣泛認為是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飛行生物。20世紀70年代初,首次在德克薩斯州大彎國家公園的Javelina組被22歲的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地質學研究生道格拉斯·勞森 (Douglas Lawson) 發現,並在1975年首次被描述。
自從被發現以來,它就一直是媒體關注的焦點。
諾氏風神翼龍身高約 5米,翼展可達12米。與其他翼龍一樣,風神翼龍沒有羽毛,而是長滿毛髮。對於這種翼龍的體重,目前仍無法估量,但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其體重可能高達250公斤。諾氏風神翼龍沒有尾巴,但牠的脖子很長,5米的身高中有3米都是脖子,用來支撐大約同樣大小的巨大冠狀頭部。
諾氏風神翼龍屬於神龍翼龍科(Azhdarchidae)風神翼龍屬(Quetzalcoatlus)的物種,該屬還有另一個成員勞氏風神翼龍(Quetzalcoatlus lawsoni)。它們都生活在距今7210萬~6600萬年前白堊紀的馬斯特裡赫特階。
通過化石研究和其發現的地質背景,目前科學家們認為風神翼龍應該是擁有長長的下頜,但沒有牙齒。它們可能是在潮濕沼澤地區尋覓食的物種,就像是現代的鳥類白鷺和蒼鷺那樣,用過長長的下頜在水域中覓食,尋找各種小型無脊椎動物,比如螃蟹、蠕蟲和蛤蜊等等。
比較小型的勞氏風神翼龍很可能是一種群居翼龍,似乎會成群結隊地出現在湖泊中,組成30只以上的群體,這是有化石記錄證實的,考古學家曾在單個化石地點至少發現了30只個體。
而體型較大的諾氏風神翼龍則是獨立生活。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都圍繞著“諾氏風神翼龍到底能不能飛?”以及“如果可以,它的怎麼做到的?”這兩個問題而爭論不休。
雖然跟大部分能飛的物種一樣,諾氏風神翼龍的骨骼是空心的,這極大地減輕了其重量,但它的體型依然比已知的能飛的所有物種要大上太多了,翼展可達12米,體重更是有250公斤!
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名譽教授、名譽館長、研究論文集聯合編輯凱文·帕迪安 (Kevin Padian)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傑克遜地球科學學院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收藏中心主任馬修·布朗 (Matthew Brown) 主導的一個團隊對諾氏風神翼龍進行了首次的全面研究,布朗表示:“儘管諾氏風神翼龍以及被發現了50年了,但人們對其瞭解知之甚少。”
現有的諾氏風神翼龍的化石僅有十幾塊,但是其親戚勞氏風神翼龍的化石卻擁有數百塊,而且相對完整,該團隊整合了所有化石後,得以重建勞氏風神翼龍近乎完整的骨骼,以此來研究其飛行和移動方式。因為勞氏風神翼龍幾乎就是諾氏風神翼龍的同比縮小版,因此這樣的研究結論也可以嫁接到諾氏風神翼龍身上。
首先,風神翼龍擁有巨大的胸骨,用於飛行的強壯肌肉就附著於此,因此毫無疑問,它們是可以飛行的。不然陸地活動的動物沒必要擁有這樣的結構去支援巨大的翅膀,純粹是浪費能量。
在此研究之前,有人認為風神翼龍的飛行方式可能是跟蝙蝠一樣用翼尖向前擺動;有人認為它跟信天翁一樣,是通過奔跑和拍打翅膀來加速並慢慢起飛的;當然也有人懷疑它們的翅膀是樣子貨,根本飛不起來!
經過對化石的復原和研究提供了證據,研究人員發現諾氏風神翼龍確實是可以飛的,不過它們的起飛方式相當特別,那就是直接跳躍起來!它們可以跳到2.5米的高度,然後再拍打強而有力的翅膀,快速提供上升力,最終實現像禿鷹一樣翱翔的高度。
據估計,諾氏翼龍的飛行速度可能高達每小時130公里,一天的飛行距離可達640公里。研究人員還發現,雖然翼龍行走時巨大的翅膀可以觸地,但它可能無法利用翅膀推動自己向前,在地面上翅膀就是擺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