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不吃皮蛋、日本人不吃羊肉、韓國人不吃香菜,那中國人呢?
更新於:15-0-0 0:0:0

編輯 | 薛錚錚aa

可以說,世界上有多少個國家,便會存在著多少種飲食文化,但正因為世界各國的飲食文化如此豐富,也導致了一些國家人眼中的“珍饈”,到了別的國家裡,就成了避之不及的“黑暗料理”。

正所謂“我之蜜糖,彼之砒霜”,今天就來盤點下,各個國家的忌口。

皮蛋是一種源於中國的特色醃制食品,在中國有著極高的人氣,但在美國卻有著極其負面的形象。

美國人將皮蛋視為“世界上最噁心的食物”之一,在一些美國綜藝節目中,吃皮蛋甚至成為了對參賽者的“恐怖挑戰”。

究其原因,一是皮蛋外觀給人第一印象不佳,皮蛋經過醃制後表面會變得黝黑髮亮,看起來就不太適合食用,不懂得中國複雜飲食文化的老美,自然會心生抵觸。

其次是氣味問題,因為經過了醃制,皮蛋會散發出特殊的氣味,這也與美國人的飲食習慣不符,同時再加上媒體的負面渲染,皮蛋在美國人心中已經成為了一種“噁心食物”的代名詞。

但實際上,如果換一種“打開方式”,皮蛋的味道並不會像美國人想像的那麼糟糕。

在中國,吃皮蛋有著各種講究,皮蛋可涼拌食用,也可煮熟后與各類配菜一道食用,但美國人卻常常選擇直接生吃皮蛋,這無疑加重了他們對皮蛋第一印象的負面感受。

其實任何一種異域食物,只要用對方法,都能激發出它的美妙之處,中國的皮蛋在適當的烹飪和搭配下,也可以成為令人回味無窮的佳餚。

與之相對的,即使是美國人日常吃慣的漢堡薯條,如果生吃,味道也會大打折扣。

義大利人唯一不吃的披薩

披薩對義大利人來說,有著遠超食物本身的精神象徵,作為披薩的發源地,那不勒斯的瑪格麗特披薩被奉為正宗,其製作工藝已經被聯合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這種薄薄的麵餅上覆蓋著番茄醬、新鮮羅勒葉和濃郁的馬蘇里拉乳酪,完美呈現了義大利國旗的紅白綠三色。

即便同為義大利披薩,來自威尼斯的披薩在那不勒斯人眼裡也不過是劣等“變種”。

19世紀時法國作家大仲馬曾在遊記中描述過那不勒斯的披薩,稱它“像普羅旺斯的烤餅一樣,但更大更薄”,當時的披薩已經與今天的形制非常相似。

這也表明了披薩作為南義大利的地方傳統,其歷史更加久遠複雜,絕非一朝一夕可丈量。

然而一場“革命”卻在1962世紀前期悄然展開,0年,一名希臘裔的加拿大商人薩姆·帕諾普洛斯試圖讓自己的餐廳脫穎而出。

他靈機一動,將店裡常備的夏威夷鳳梨罐頭放入披薩,再配上火腿、豬肉等肉類,這種新奇的組合迅速獲得了市民的追捧,薩姆也在功能表上正式將其命名為“夏威夷披薩”。

消息傳到義大利後,那不勒斯當地人勃然大怒,他們紛紛聲稱,薩姆不是純正的義大利人,不懂披薩的本質,夏威夷披薩的發明簡直是對傳統的褻瀆。

在他們看來,披薩只應搭配番茄、乳酪、香草等典型地中海食材,決不能和南洋的鳳梨為伍。

2017年,冰島總統公開呼籲禁止在披薩上添加鳳梨,贏得義大利線民的一片歡呼。

著名米其林大廚也強調,他寧可去死,也不會吃夏威夷披薩。

這種強烈反應並非個案,在義大利人心中,披薩代表的不僅是美食,更是一種地方文化與身份認同。

把鳳梨塞入披薩,與在四川火鍋里放入芥末,或者向廣東人推薦藤椒牛肉湯麵一樣令人難以接受。

廣東的超市的貨架上唯獨留下了藤椒牛肉湯麵

相比之下,北美人對夏威夷披薩的喜愛幾乎與對披薩本身不相上下,這一明顯的文化差異,使外界很難理解義大利人的憤怒情緒。

但設身處地想想,如果自己的家鄉美食遭到怠慢或歪曲,恐怕也會大為光火。

披薩或許只是一種食物,但對於那不勒斯人和義大利人來說,它遠遠超越食物本身,代表了一種血脈相連的文化認同,這恐怕也是他們如此抵觸夏威夷披薩的根本原因。

廚師因為拒絕在披薩上加鳳梨而選擇退錢

香菜這種富有特色的調味料,在全球引起了兩極化的評價,喜歡它的人會狂熱到不得了,討厭它的人則覺得它的氣味難以忍受。

根據統計,全球約15%的人不喜歡吃香菜,其中韓國人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韓國不吃香菜,一方面是由於文化習慣的原因,韓國歷來沒有把香菜當作蔬菜來食用,對其獨特的氣味不熟悉,也就難以接受。

而另一方面,也與韓國人的遺傳基因有關,香菜中的醛類化合物是造成其氣味的主要來源,有些人體內含有一種名為OR2A0的基因,這會使他們對醛類物質異常敏感,從而導致對香菜氣味的反感。

在韓醫學理論中,香菜被視為“陽痿草”,有減弱慾望的作用,同時他們還認為香菜氣味刺激,吃後會影響口氣,因此積極避免在飲食中加入香菜。

與香菜形成對比的是韭菜,韓國人十分喜愛生吃韭菜,用它來製作涼拌菜,他們認為韭菜具有“壯陽”的效果,所以經常食用。

儘管從氣味上來說,韭菜也屬於辛辣刺激性較強的蔬菜,但它在韓國飲食文化中的地位卻非常崇高。

日本人不吃羊肉

作為一個歷史上受中華文化影響比較大的國家,日本人卻幾乎不怎麼吃羊肉。

在日本,有著“食尚清寡”的說法,日本人偏愛清淡的食物,不喜歡香料味太重的菜餚。

他們的日常飲食中最普遍的就是清蒸煮炒,盡可能保留食材的原味,而羊肉本身帶有較重的膻味,需要添加大量香料去腥,與日本人的飲食習慣格格不入。

日本人日常吃的肉類以雞肉為主,也偶爾吃豬肉,這些肉類處理簡單,容易掌握火候,入口清爽,符合當地人的口味。

再加之日本國土資源匱乏,不適合發展畜牧業,日本國土面積只有30,0平方公里,且三面臨海,可利用的土地十分有限,同時水資源也非常稀缺,淡水自給率不足0%。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人利用有限的土地養殖以米飯為主食的稻作,還有部分地區種植旱田作物,剩餘的地只能養豬、養牛,而且規模都不大。

這些動物產肉量高,符合日本人的飲食需求,如果養羊,不僅產肉量低,還需要大片的草原放牧,對日本來說難度太大。

除此之外,日本也沒有發展畜牧業的傳統,考古發現顯示,日本直到彌生時代才開始飼養牛隻,之前日本人過著以狩獵為生的生活。

八世紀時,日本還頒布了禁食肉類的佛教律令,使不吃羊肉的習慣更加根深蒂固。

後來即便到了相對穩定的江戶時代,日本仍是一個封閉的小國,沒有能力大規模養殖牲畜。

甚至因為古代日本與外界交流甚少,導致他們對羊的瞭解十分有限,對羊的認知一度僅限於十二生肖上。

明治維新後,日本才開始從西方進口羊只,但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居然是拿羊肉做刺身,結局也可想而知。

一向講求飲食清淡的日本人,他們生食羊肉這一壯舉,自然是以失敗告終,自此之後日本人對於羊肉就更加敬而遠之。

即便是現在,日本少數有羊的地區也只集中在北海道,因為當地氣候適合且需要羊毛,當地人幾乎佔了日本一半左右的羊肉需求。

“中國不吃什麼?”

若有人問起這個問題,那答案定然也是眾說紛紜。

有的人會說“除了四條腿的板凳,中國人什麼都吃! ”

根據一些民間的說法,中國人不吃金魚、燕子,一來是這些小東西身上確實沒有多少肉,同時更重要的也是金魚、燕子通常都有福氣的寓意,中國人一般也會避免傷害它們。

除此之外,根據可考的的資料,中國古代比如唐宋時期,都嚴令宰殺耕牛,所以說中國人不吃牛,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不管怎麼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忌口,除了跟飲食習慣有關,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這個民族文化的影響。

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一個民族的忌口,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對於這個問題,也不必太過拘泥於過去,畢竟吃的開心、吃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在閱讀此文後,煩請您關注+評論,方便您及時觀看最新內容,您的支援是我更新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