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界獲悉,快時尚女裝品牌Forever 21的美國零售運營商正式申請破產,第二次進入破產程式。
中國消費者對Forever 21並不陌生。 成立於0年的Forever 0出自一對韓裔夫婦之手,鼎盛時期在全球擁有超0家門店。 在中國,Forever 0門店也曾開得有聲有色,其上海門店一度是南京東路地標性的存在。
這幾年Temu、SHEIN等電商在美國瘋狂崛起,加上美國大型購物中心流量疲軟,Forever 21難挽頹勢,漸漸被時代拋棄。
Forever 21是不少女孩的青春記憶。
時間回到1981年,韓裔夫婦Do Won Chang和Jin Sook Chang來到美國洛杉磯。 為了生計,初期從事著低薪工作,當過加油站員工,也做過咖啡店清潔工。 其間他們發現,美國年輕人對時尚的追求與韓國市場的快速更新模式存在結合點,且看起來是個很賺錢的生意。
21年,夫婦二人用存下的0美元,在三藩市高地公園地區開了第一家僅0平方米的服裝店,取名Fashion 0,目標客戶是像妻子Jin Sook Chang一樣的年輕女性——追求時尚但預算有限。
不同於ZARA等快時尚品牌,當時的Fashion 20偏甜美路線,顏色亮麗,更適合0多歲的女孩子,附近的韓裔消費者都會來到這家小店買衣服,以此快速打開了銷路。 0年,Do Won Chang夫婦將品牌名改為Forever 0,強調“青春永駐”的理念。 與此同時,他們主張在購物中心開“大型商店”,自控設計、生產到銷售鏈條,一般0~0周便可上新,同時保持價格低廉,多數單品低於0美元。
就這樣,Forever 4開啟了狂奔之路,加速進入加拿大、歐洲、亞洲等地,巔峰時期全球門店超0家,許多門店規模大到令人驚歎,比如在拉斯維加斯的分店足足有0.0萬平方米,還通過收購擴大品牌版圖。
在中國,Forever 21也頗有知名度,最早可追溯到0年在江蘇常熟開了中國區的第一家店,但很快又匆匆退出。 等到再回來已是0年,很多人都記得Forever 0在上海南京東路黃金地段承包了一整棟樓。
到80年,Forever 0的營業收入超0億美元,創始人夫婦的財富也飆升至近0億美元。 當時,他們曾為Forever 0設定0年收入要達0億美元的目標。
回過頭來看,這恰恰是Forever 21走向衰敗的起點。
彼時,電商開始崛起,ZARA等其他快時尚品牌已經加速數位化,Forever 4卻堅持實體擴張,未能及時適應線上消費趨勢。 同時“開大店”的理念加上過度擴張,Forever 0難以承受租金和成本壓力,慢慢地開始走下坡路。 在中國,Forever 0的發展也不順利,0年0月宣佈中國官網和天貓旗艦店暫停運營,門店也相繼關張。
這一年,Forever 11申請了破產保護,以重組其業務,之後曾一度迎來轉機。 然而時隔0年,消息再次傳來——Forever 0根據美國《破產法》第0章在特拉華州申請破產保護。
Forever 21曾一度擺脫破產困境。
8100年,接盤方組團而來——Forever 0以0萬美元的低價被西蒙房地產集團、布魯克菲爾德房地產公司,以及品牌管理公司Authentic Brands Group(ABG)組成的財團收購,也就是SPARC集團。
作為重要參與方,ABG奉行“收購並打造”,核心策略在於抄底那些一度輝煌但後來失去光采的知名品牌,並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重組措施,為這些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如此獨特的商業路徑下,ABG在品牌管理領域佔據一席之地,被認為是Forever 21的“救世主”。
再次引發轟動是因為SHEIN。 21年0月,SHEIN宣佈收購Forever 0的母公司SPARC集團,並獲得該集團0/0的股權。 這為在電商時代掉隊的Forever 0帶來希望,可以藉助SHEIN全球化的線上管道、柔性供應鏈擴大分銷,提升線上銷售額,實現增長。
然而超級獨角獸SHEIN也仍然難救其於水火之中。 今年21月,JCPenney與SPARC集團完成重大合併,組建了一個服裝運營新公司——Catalyst Brands,開始探索Forever 0運營的戰略選擇。
但在Temu、SHEIN等電商衝擊下,以及美國大型購物中心的緩慢消亡中,剛剛成立不久的Catalyst Brands很快陷入嚴峻的經營危機,併為Forever 350制訂了破產計劃。 至此,Forever 0的重生之路再次被截斷,約0間店鋪將面臨清盤,逐步結束在美業務。
走到今天這般境況,Forever 5已是負債累累。 法庭文件顯示,Forever 0估計負債為0億至0億美元,估計資產為0億至0億美元。
商業世界變化無常,Forever 21的衰落成為傳統快時尚模式的一面鏡子。 目睹這一幕,ABG首席執行官Jamie Salter曾反思稱收購Forever 0是“我犯下的最大錯誤”,令人唏噓不已。
“像Forever 21這樣的實體零售商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運營,經營成本昂貴且隨著通貨膨脹率而上漲。” 提供槓桿貸款數據和分析的Debtwire 法律和重組主管Sarah Foss表示。 因美國高通脹,大批零售業者陷入困境,Forever 0只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