拇指經濟倒逼內容升級
撰文/ 孟會緣
編輯/ 陳鄧新
排版/ Annalee
在你的印象里,豎屏內容還是只有霸總短劇這一種表現形式嗎?
事實上,豎屏廣告、豎屏綜藝、豎屏番外……豎屏內容正在加速升級為影視行業一大新的增長點。
從TVB與抖音合作打造豎屏直播綜藝,利用港星IP與內地平臺流量形成互補;到愛優騰芒等長視頻平臺由“長視頻主導”轉向“橫豎屏雙線佈局”,爭奪使用者碎片時間。
豎屏內容以移動端為支點,開始重塑影視行業的創作邏輯、用戶習慣與商業生態,成為長短視頻融合時代不可逆的新常態。
“學員這個水準,讓我覺得我也可以演。”
對於TVB與抖音聯合推出的首檔演技競演直播綜藝《藝員新訓2025》,資深港劇迷林瑤在追更了一段時間過後,也開始共情評論區里那些質疑學員演技的留言了。
只是在她看來,演出效果不佳固然有學員自己的鍋,但也要歸因於該節目是以豎屏呈現,採取的是“用直播的方式打開TVB演技”這一全新形式。
最典型的當屬節目第一期為了分隊,需要在設定好的情景下,讓學員面對鏡頭進行演技展示,相當於把攝影機當成表演物件,播出時有一種演員和觀眾產生了跨屏聯動的錯覺。
“除了那幾個TVB老戲骨,其他學員但凡轉場就不記得長什麼樣了”“看她們拍戲那股鬆弛感,垮到甚至都不覺得她們真的有在演……”觀眾的評價大都與林瑤相符,“相當於是在進行單人無實物表演,鏡頭又是懟臉直拍,演技真的藏不住,有一點瑕疵都能被看得清清楚楚。”
圖源:《藝員新訓2025》
當然,豎屏的畫幅也限制了場景的表現力,例如群戲的時候人物被擠壓在畫面中間,視覺效果大打折扣,而為了適配手機的觀看習慣,節目基本採用“三鏡頭法則”(特寫+中景+全景),單集時長也被壓縮在一小時左右,過於追求短平快也喪失了很多細節。
但這種表現形式確實很新奇,除了一小時正片外,手機上日常刷到的就是幾十秒的精彩片段,完美適配手機使用者的碎片化觀看習慣,加上港星和港劇的IP加持,使用者很有可能因為受到某個細節片段的吸引而停留觀看正片,如林瑤就是這樣成為了百萬追更者中的一員。
像《藝員新訓2025》這樣充滿了實驗性的豎屏內容還有很多,但同樣口碑褒貶不一的,當屬前段時間趁著電視劇《九重紫》的流量紅利,推出的那部番外篇豎屏短劇《昭世錄》。
《九重紫》在播出期間,憑藉男女主雙重生的獨特劇情火爆一時,因而由其番外改編的短劇《昭世錄》一經推出,便迅速吸引了觀眾目光,可惜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甚至收穫了一條“吃相不要太難看”的批語。
在這個案例上,橫屏內容和豎屏內容有了更直觀的比較。
長劇IP的衍生短劇
該短劇既想承接原劇的權謀內核,又試圖打造“女性成長爽劇”,但以後者28集的小體量,即使放在短劇界也是極其精簡的,因整體劇情鋪墊不足,單集資訊量不夠,被觀眾痛批“節奏像PPT”,而對劇情質量不滿,最終也導致觀眾詬病其付費模式。
儘管播出後口碑不佳,但《昭世錄》作為長劇IP的衍生,短劇番外篇的嘗試卻是實打實地為業界打開了新思路。
就IP運營而言,番外短劇可依託正劇積累的流量基礎與觀眾認知,若內容打磨精細、敘事張力充足,完全有機會與正劇形成風格互補的協同效應。
即正劇夯實IP的深度與厚度,短劇則以輕量化的表達延續IP熱度,二者共同構建“長劇立骨、短劇活血”的立體化開發模式。
這種雙軌並行的策略,能讓單一IP同時覆蓋長視頻的沉浸式體驗與短視頻的碎片化傳播場景,最終實現IP商業價值從流量轉化到品牌延伸的全維度挖掘。
站在上述豎屏內容背後製作方和平臺方的視角來看,豎屏這種全新表現形式在某種程度上,正從試水階段升級為行業標配,試圖重構影視行業內容生產和製作邏輯的同時,對廣告、互動及IP衍生品產生顛覆性影響。
深度植入到短劇劇情中的廣告
在《藝員新訓2025》之前,TVB演藝IP與抖音綜藝IP還有一次深度共創,是2024 TVB無線藝員訓練班招生計劃,該節目主要通過直播的形式,讓觀眾能夠即時且深度參與藝員選拔和成長過程中。
相關報導顯示,豎屏綜藝直播與TVB識貨的連麥互動,為品牌方開闢了更高效的行銷管道。如滕麗名節目錄製結束后直接轉場至TVB識貨的護舒寶專場直播,實現了綜藝與直播的無縫對接;TVB識貨人氣主播彤彤“勇闖綜藝”節目錄製時,同步進行電商直播等。
不得不說,短直聯動打破的是內容電商的植入局限。即通過短視頻內容與直播的有效互動,以多樣的內容組合和創意演繹,激發用戶的購買慾望。
其核心就在於,將劇情回憶、藝人形象與商品推廣綁定,使觀眾在懷舊情緒中自然接受產品資訊,實現“劇情記憶+商品價值”的雙重滲透。
短直聯動帶貨
說得更直白一點,短視頻藉助TVB演藝IP,通過多維產品展示、場景化體驗營造等方式,以內容種草觸達潛在使用者,實現新客引流與品牌認知構建;
直播則聚焦交易轉化,用即時互動促銷、限時福利釋放、粉絲專屬權益等策略,推動流量向訂單的即時轉化,並以高頻次互動強化核心使用者的黏性。
如果說短視頻平臺為了爭奪用戶觀看時長,以及進一步促進電商產品銷量轉化,試圖在豎屏內容上發力,那麼長視頻平臺就是順應短劇大爆發的趨勢,加速從“長視頻主導”向“橫豎屏雙線佈局”轉型。
其中,愛奇藝在去年9月推出了“微劇場”與“短劇場”的整體策略,接著還完成了一輪APP改版。據相關媒體報導,愛奇藝APP以長視頻內容和會員商業模式為主導;愛奇藝極速版則以微劇、廣告模式為主導,基於不同的內容形態和消費場景匹配不同的商業模式。
此外,綜合相關公開資訊,優騰芒也各有大動作:
在近期的一次研討會上,優酷微短劇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優酷今年準備大力進軍豎屏領域,會在資源和資金上給予優秀的內容創作者支援,對於優秀定製劇或自製劇的資金支援率可達100%;
騰訊視頻年初在微信內上線了“火星短劇社”小程式,這是騰訊首款獨立的短劇產品,內容由騰訊視頻及合作方獨家提供,主打豎屏免費短劇,使用者看廣告后可免費看短劇;
“火星短劇社”小程式
在“2025芒果生態擴圈大會”上,公佈了包含百部劇集、綜藝和微劇微綜的龐大片單,從平臺設置和內容佈局來看,芒果系希望利用長板資源大幅擴充微短劇內容,進一步推動微短劇內容賽道的發展。據瞭解,芒果TV計劃拿出堪比長劇的投入來打造3至5部“超級頭部”的行業頂級微短劇。
不難看出,長視頻平臺從被動防禦轉向主動進攻的策略調整,既是應對短劇衝擊的有力舉措,也是探索新增量市場的主動變革。
俗話說錢在哪裡,愛就在哪裡。這句話充分揭示了人類行為與感情投射的底層邏輯:一個人願意為某事投入金錢,本質上是對其價值的認可與情感的傾注。
據DataEye發佈的《2024年微短劇行業白皮書》,國內微短劇市場規模2023年達374億元,2024年同比增長35%至504億元(同比增長34.90%,超越電影票房),預計2025年還將維持增速,增長至686億元,到2027年將突破1000億元;2024年全年參與投流的新劇達3.6410,000 份,即平均每天有約百部微短劇上線並投流。
圖源:DataEye
值得注意的是,短劇已經完成從邊緣到主流的身份躍遷。《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國內微短劇用戶規模達6.62億人,在線民中的滲透率達59.7%;報告援引調研機構QuestMobile數據提到,微短劇獨立APP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達101分鐘,已經超過即時通訊類APP。
可見在“拇指經濟”的催動下,移動端“單手持握+即時沉浸”的全新消費需求,才是如今影視行業生態位發生劇變的根源所在。
在此趨勢下,自然折射出時代的最新變化:電視開機率逐年走低的一大原因,就是作為主流消費群體的年輕使用者,其娛樂時間被手機、平板等小屏終端佔據;Z世代使用者平均注意力集中時長僅8秒,豎屏劇之所以火爆一時,與其“3秒鉤子+10秒反轉”的節奏,精準適配碎片化觀看習慣不無關係。
如此一來,也就可以理解這種全新消費需求,為什麼會倒逼影視行業從內容形態、生產流程到商業模式的全鏈條重構,形成“硬體適配→內容形態→用戶心智→商業閉環”的鏈式反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