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貴港日報
港北區慶豐鎮第二初級中學 韋 梅
摘要:“五育並舉”為新時期的教育教學實踐提供新的方向,強調要通過教育工作促進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本文針對如何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展開研究,希望能為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五育並舉” 德智體美勞 全面發展 人才培養體系 構建策略
引言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對“五育並舉”提出明確要求,強調“五育並舉”是新時期人才培養的指導性方針,是教育過程實施以及日常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要依照“五育並舉”理念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以此為學生成長發展賦能。
一、聚焦“五育並舉”理念,優化教育工作目標
在新時期的教育工作中,教育目標對教師的教學實踐具有關鍵的導向作用。為推動“五育並舉”理念有序落實,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及教師應當聚焦“五育並舉”理念,將其融入教育工作目標。
德育為先。在德育維度,學校應通過教育活動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發展,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準,豐富學生精神世界,使其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家國情懷、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等。智育為重。學校應設置教育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課程知識,築牢理論基礎,掌握學科技能,同時具備學科思維和突出的學習能力,還應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體育為基。學校應通過體育教學增強學生體能素質,如速度、耐力、爆發力、協調性、柔韌性等,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態。同時,要在學生參與運動的過程中,培養他們頑強拼搏、敢於競爭、善於合作等優秀品質。美育為要。學校要注重通過美育教育傳授學生美育知識、提升學生審美水準、塑造學生審美品位,使其積極追求真善美,在此基礎上要增強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促使學生能夠做到創造美、表達美、呈現美。勞育為本。學校要設置教育目標引導學生瞭解勞動的概念、性質和意義,使其認識到勞動的必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積累勞動經驗,能在勞動過程中提升身體素質。
二、挖掘課程資源,主動整合課程內容
課程資源對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作用,對此,教師應充分挖掘各類課程資源,積極推進課程內容開發整合。
(一)運用教材資源
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基礎性資源,以學科知識為主,但其中也蘊含豐富的德育、美育等元素,教師要找出其中的德育元素,進而開發相應的德育內容。比如,挖掘相關科學家的科研事蹟,讓學生感受其中的科研精神,能有效促進學生道德品質發展,使學生形成嚴謹求真、認真好學的精神品質。像音樂、美術等美育課程內也有豐富的德育資源,一些音樂作品、美術作品歌頌人類偉大的精神品質,對這些作品進行深入挖掘,能有效發掘其中的德育元素,進而推進“五育並舉”的落實。
(二)開發思政資源
當前,思政教育正在融入各學段、各學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因此,教師要積極利用好課程內的思政資源,同時引入課程以外的思政元素,推進各學科的課程思政建設,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升思政修養,進而在思政知識的薰陶和感染下培養正確的價值觀,提升思想道德水準。同時,思政與勞動教育、體育教育密切相關,故而也要推動思政教育融入勞動課程和體育課程,讓學生在參與課程的過程中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實現德育發展。
(三)挖掘校本資源
校本課程建設主要是將學校自身以及周圍區域的資源作為課程資源,是許多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重點。比如,在建設美育課程時,美術、音樂等學科的教師可以挖掘當地民間美術資源、民間音樂作品,將其融入美育課程體系,以此充實課程內容,也能使課程教學更加貼合當地實際。
三、主動創新教學模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在“五育並舉”視角下,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對此,教師要主動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採取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比如,依託資訊技術實施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將原有的學科教學分為線上自主學習與線下授課,教師上傳課件,布置學習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學習,使其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與自律意識,促進其德智協同發展。在線下授課期間,鼓勵學生互相説明、團結合作,共同解決學習難題,以此培養學生團隊意識與合作能力。再如,教師實施跨學科項目式教學,將美育、德育、體育、勞育的相關元素融入學習專案,讓學生在項目的驅動下自主探究並瞭解不同學科的知識內容,以此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結語
在“五育並舉”視角下,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需要學校及教師主動優化育人目標,積極開發教材資源、校本資源和思政資源,並在此基礎上創新教學模式,依託資訊技術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推動德育、美育、體育和勞育融入學科教學,切實促進學生五育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