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答 10 歲孩子“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更新于:2025-04-11 02:34:37

關於“為什麼要讀書”,聽過一個非常好的答案:

一個人如果不看書,那他的價值觀就由他身邊的人決定。 因為他沒有別的輸入途徑,只能模仿周邊的人,或者慢慢去被環境所改變。 周圍流行什麼就跟隨什麼,永遠找不到自己。 就如歌德所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 物質的貧窮,能摧毀你一生的尊嚴,精神的貧窮,能耗盡你幾世的輪迴。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白讀的書,你曾經讀過的書,哪怕內容不記得,但它依然留存於言談舉止間,於氣質裡,於那胸襟的高雅與精神的遼闊裡(此段引用於網路)

它如同舒適向上的階梯,是治癒的良藥,是啟迪智慧的良方,是喚醒心智的道法。

這些道理是不愛讀書的人一輩子體會不到的。這些感受是從來不讀書的人永遠體味不到的。

所以,與其跟孩子說乾巴巴的大道理,不如帶孩子多讀讀書。

通過讀書孩子們自己就能總結出來很多道理。

就拿工作來說,沒大量讀書體驗的孩子,對工作的看法就停留在課本中學習過的“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讀過書並有生活經驗的人則很早就知道工作有嚴格的等級區分。

他們知道,讀過書且讀書很好的人會被安排到相對乾淨舒適,福利待遇比較好的地方工作,這工作相對清閒,晚年還有豐厚退休金,也有醫療方面的保障。

他們也知道那些沒有讀過書,也沒有生活特長的人,很多時候只能靠力氣吃青春飯。他們大多數時候做比較辛苦,待遇上沒有保障的工作。

當然他們也知道世界沒有絕對,也有特例。

比如說明太祖朱元璋,他出身貧寒,早年為地主放牛,沒有正式讀書機會,不出意外的話,他一輩子就是個放牛娃。

可在那個亂世,好多因素逼著他從一個小人物走向大人物。

眾多因素中,讀書成為他改變命運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這個原本只能靠放牛過活的窮孩子,在17歲入皇覺寺後,通過抄寫佛經、雲遊見聞接觸文字,開始識字。

他讀過的書,提升了他的見識,眼界以及看問題的角度、深度和廣度,在其“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統領下,天資聰穎,運氣又好的朱重八(朱元璋原名),順利度過每一次難關,最終稱王稱帝。

他稱帝后並沒有放棄學習,而是更加勤奮刻苦學習,並令文臣為其講解經史,尤其重視實用性知識。後來朱元璋親自撰寫《皇明祖訓》《禦制大誥》等名垂千古的作品。

以上兩個故事告訴大家,讀書是大多數人變厲害的武器。當然讀書並不只是只指學學課本上的內容努力考個好成績,而是指持續性博覽群書。

當然我們要讀書但也不能只死讀書,而是在大量讀書後將書中的內容加入深度思考後,用於社會實踐,這樣才能讓理論轉化為能力,這時候遇到合適機會可能逆風翻盤。

所以,如果孩子不知道讀書的好處,那就讓他們先把書讀起來,然後在書裡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