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郭曉龍
臨近中午11點,陳忠安(見圖,佳木斯市委宣傳部供圖)麻利地將修鞋的傢伙什逐一裝入工具箱,推門離開夾在兩樓之間的“信譽修鞋店”。懷抱幾十斤的工具箱,他搖著特製的輪椅“奔”向兩公裡外的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第一中學。
“老陳,你還是那麼守時!”樺川一中的保安付玉雙是陳忠安的老朋友。
“給孩子們幹點事,我心裡頭高興!”陳忠安一邊跟付玉雙打招呼,一邊擺好修理工具,並在白板上寫下“免費服務”4個大字。
放學鈴聲響起,同學們圍了過來。
“陳叔,快幫我看看吧,我的拉鎖頭又掉了”“我的運動鞋開膠了,陳叔,我馬上回宿舍取來”……
陳忠安的攤位前緊緊地圍著一圈孩子。等待的間隙,孩子們不時與他聊家常、講趣事,還主動為他按摩肩膀。
陳忠安將一根白色的粗棉線穿進針眼,在鞋幫上一扎,從下往上拉個環,第二針穿過環接著往下扎,再拉個環……縫鞋針不停穿梭著,不一會兒,運動鞋咧著的“嘴”就合上了。
很快,最後一雙鞋補好了。陳忠安細緻地擦拭補鞋機,攬過工具箱放到輪椅上,準備回修鞋店。
突然,一雙手從後面扶住了他的輪椅。陳忠安回頭一看,是自己資助的學生楊立國。
“陳叔,我送你回去!”
“立國啊,謝謝你!最近學習怎麼樣呀?”
“挺好的。陳叔,你每周都來學校門口義務修鞋,為啥?”楊立國一邊推著輪椅,一邊心疼地問。
“7歲那年,我患上了小兒麻痹,雙腿不能走路。班裡的同學承擔起了輪流背我上學的任務。”在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和説明下,陳忠安得以完成學業。包括他目前的生活寄托——那間僅有8平方米的修鞋店,也是1991年在政府和社會的説明下蓋起來的。
陳忠安在修鞋店開業伊始就立下一條堅持至今的店規:為軍人、學生、老弱病殘人員免費服務。他還拿出自己微薄的收入資助困難學生,周邊的人都親切地稱呼他為“修鞋哥哥”。在陳忠安幫助別人的同時,大家也會在冬天給他打來一壺熱水,夏天為他捎來一碗冷麵,遇到爬高的活,修鞋的客戶捎帶手就給乾了。
“立國,善良與善意總是會雙向奔赴的,幫助別人的同時,別人也會説明你。”陳忠安扭頭望向楊立國,露出微笑。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0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