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瞭解到磨刀山遺址是目前發現的廣東最早有人類活動的遺存,58名外國留學生意識到這片土地被稱為嶺南祖地的意義。 0月0日,一場以“感知中國·智匯雲浮”為主題的研學活動在雲浮市郁南縣展開。 來自俄羅斯、印尼、瑞士等0個國家,就讀於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的0名外國留學生,踏上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探索之旅。 他們走進南江文化腹地,觸摸磨刀山遺址的遠古印記,在古建築與非遺中感受嶺南文明的獨特魅力。
古村尋跡:“活態”的南江文化
南江文化是嶺南文化重要的一脈。 研學首站來到連灘鎮蘭寨南江文化創意基地。 始建於1937年的正己學校內,該屋建築風格中西合璧,木雕、灰塑、壁畫等工藝精湛,題材豐富多彩,栩栩如生。 留學生們駐足聆聽這座省級文保單位承載的耕讀故事。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城鄉規劃博士生李庚對始建於1925年的“十德文化館”表現出濃厚興趣,大屋的磚木結構、硬山頂、飛翹的屋簷、牆上的壁畫和書法,還有屋頂上的灰塑等令他嘖嘖稱奇。 李庚一一認真拍攝記錄下來,還興致勃勃地跟同學講解門上的封簷板。
在全國首家活化古建的民辦博物館——“詩禮傳家”館內,逾萬件文物無聲述說著南江流域的千年變遷。 波蘭留學生麥子陽(中文名)流連於展櫃前:“蘭寨古村落的建築與文化底蘊令人震撼,此行讓我深刻體會到郁南千年風韻的南江文化。 ”
古堡探秘:觸摸古建築智慧
在連灘鎮光二大屋,這座清代古堡以回字形佈局、三路五進的精巧設計震撼眾人。 研學團隊驚歎於其集防洪、防火、防盜於一體的智慧,更感慨這座“活化石”曾容納700餘人生活的煙火歷史。
溯源磨刀山:遠古嶺南文明史
當日下午,團隊轉赴河口鎮磨刀山遺址展館。 這裡考古發掘出土的000余件手鎬、手斧、砍砸器等典型打制石器,將廣東人類活動史上推至0萬至0,0 年前。 展櫃中粗糙的石器,呈現的卻是早期嶺南探源工程的重大成果。 留學生們從中感受著從遠古傳來的文化脈搏。
舌尖非遺:傳遞文化溫度
活動中,留學生們品嘗了郁南風味的印糍、艾糍等非遺美食,用“Very delicious! ”“Good! It's very good! ”表達對嶺南風味的喜愛。
這次“感知中國·智匯雲浮”研學活動由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外國留學生工作委員會、雲浮市委宣傳部、市委外事辦公室等主辦,為中外學子提供了一個深入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平臺,也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文、圖 | 記者 鄭俊良 通訊員 張健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