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即將於2026年推出全新健康App“Health+”,結合Apple Watch與AI技術,為個人化健康管理打開新篇章。這不只是一次科技產品的功能升級,或許可當作一場潛移默化、結構性改變醫療看護模式的創新。
根據目前發佈的資訊,“Health+”將通過Apple Watch等穿戴式設備搜集用戶心率、活動量、睡眠與其他生理數據,並交由代理型AI進行分析與建議,形成一套24小時運行的個人健康守護系統。
將健康管理從“應對”轉為“預防”這樣的技術不僅展示蘋果對健康科技領域的深耕企圖,更實質回應了比爾蓋茨所預測的未來趨勢:AI將在未來十年徹底改變全球的醫療生態。當AI開始進入健康監測與看護,個人從“被動看病”轉為“主動預防”,醫療民主化也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空談。
所謂的“AI健康偵測”,其核心並非取代醫師,而是通過技術手段,在更早期、更個性化的層次上發現身體的微妙變化。舉例來說,現有穿戴式設備已能分析使用者的心率異常、睡眠品質與跌倒風險,但多數仍屬“提示性”或“記錄型”功能。而Health+所主打的AI代理功能,則跨越目前輔助工具的角色,通過大數據與個人行為模式訓練的演算法,主動提出風險評估與健康建議。
例如,當AI偵測到使用者近期心率變化異常且伴隨壓力指數升高,便可能提出降低咖啡因攝取或增加運動的具體建議。這種智慧系統具備“預測能力”,能將健康管理從應對轉為預防,把預防醫學真正落實於日常生活中,進一步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也讓健康看護從診所走入家庭。
AI真的能理解人類的“感覺”嗎?至於蘋果的實際部署方式,“Health+”並非單一功能App,而是一套背後運行複雜的健康管理架構。其核心計劃代號為“Project Mulberry”,由一群內部醫師與AI專家所組成的團隊共同開發。該團隊除了訓練AI演算法外,還投入拍攝健康知識與使用教學的影音內容,並尋找可信賴的醫師形象為服務代言,借以提升使用者的信任感。
此外,蘋果選擇採用“代理型AI”為溝通介面,這種AI能夠以自然語言與用戶互動,根據不同場景提出建議甚至解釋分析結果,減少用戶對於冷冰冰技術的抗拒。這不僅是技術設計,更是一種行為心理學的應用策略,讓健康管理成為生活中可以對話、可以理解的陪伴,而非遙不可及的專業指令。
然而,在我們迎接這場AI健康革命的同時,也不得不正視一個根本性的問題:AI真的能理解人類的“感覺”嗎?健康不只是數據,更多時候是主觀感受的總和。一位病患說“我覺得哪裡怪怪的”、“我最近總覺得喘不過氣”,這些陳述往往缺乏明確的數值依據,卻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先兆。
當AI成為你健康生活的一部分AI再如何精密,它仍依賴演算法與語料模型進行邏輯判讀,無法真正“感同身受”。這使得AI醫生在處理如焦慮、慢性疼痛、情緒困擾等問題時,仍有本質性的局限。若過度依賴AI而忽視醫病間的溝通與細膩互動,恐將醫療推向過度理性化、數據化的極端,讓真正需要“被理解”的病患被邊緣化。
因此,我們必須回到醫療的本質:不僅是治療,更是關懷與信任的創建。未來的醫療模式,應當是AI與人類醫師協作,而非取代。AI可以提供即時分析、跨設備集成與風險預測,而人類醫師則負責詮釋、判斷與心理支援。這種“人機協作”的醫療生態,才有可能兼顧科技性能與人性溫度,也才能真正落實所謂的“智能醫療”。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沉著”的醫療,而是更“聰明”卻仍有溫度的看護模式。
蘋果的Health+帶來的不只是科技產品的新應用,更是一場關於未來健康自主權的思辨。我們應該思考的是:當AI成為你健康生活的一部分,你是否願意信任它?你是否已準備好與它“共處”?又或者,你希望自己的健康,最終是由誰照顧?冰冷的演算法,還是理解你眼神的醫師?這些問題,將成為2026年後每一個人的現實選擇。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