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周舒義、望鄉
私人飛機的二氧化碳排放飆升
一項新研究顯示,私人飛機的數量、飛行次數和里程在過去幾年裡大幅增加,帶動了碳排放量飆升。從2019年到2023年,私人飛機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上升了46%。僅2023年一年,私人航空業排放了超過1560萬噸二氧化碳。分析還表明,經常使用私人飛機的某些個人,一年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是普通人的近500倍。
私人飛機是最耗能的交通手段之一,只被全球約0.003%的人使用。“一架大型私人飛機每小時的碳排放,抵得過一名普通人一年的碳排放。” 論文作者、瑞典林奈大學的Stefan Gössling說。然而,私人航空業的真實規模和碳排放量卻一直沒有確切數據。
研究記錄的所有城市間直飛的430萬次私人航班地圖。線條粗細表示評估期間的航班數量,越粗表示航班數量越多。|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研究人員分析了2019至2023年間,25993架註冊私人飛機(公務噴氣機類型)18655789次飛行的航班數據,這些數據涵蓋了私人航空業的絕大部分業務。他們將72種飛機型號的標稱燃油消耗水準與飛行時長、軌跡相結合,計算每次航班的二氧化碳排放。結果表明,從2019年到2023年,私人飛機架數增長了28.4%;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從1070萬噸增長到1560萬噸,增長了46%。近50%的航班飛行距離不足500公里,平均每次航班產生約3.6噸二氧化碳排放。
排放高峰會出現在特定國際活動期間,如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和2022年國際足聯世界盃(2022 FIFA World Cup)。作者指出,大型國際活動期間私人航班大量增加,比如COP28與644次私人航班產生的4800噸二氧化碳有關,而2022年足聯世界盃與1846次私人航班產生的1.47萬噸二氧化碳有關。此外,排放量最大的個人在2023年產生約2400噸二氧化碳。這是2020年平均個人排放量(4.5噸二氧化碳)的近500倍。私人航空業集中在美國,68.7%的私人飛機都在美國註冊。
相關專家表示,雖然私人航空只占商業航空的一小部分,但新研究揭示了其對地球造成的破壞有多麼嚴重。作者認為,全球私人飛機碳排放上升“不可持續”,更嚴格的監管或許能緩解這一趨勢;未來將進一步研究航空業的甲烷、二氧化硫等其他非二氧化碳排放。相關論文11月7日發表於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單身人士抑鬱風險比已婚人士高近80%
11月4日發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的一項研究分析了來自7個國家逾10萬名參與者的數據,發現未婚人士出現抑鬱癥狀的風險或比已婚人士高80%。研究還發現,男性和受教育程度更高的未婚人士抑鬱風險更高。
抑鬱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全球約有5%的成年人有嚴重的抑鬱症。雖然以往研究顯示,婚姻或許能降低抑鬱風險,但這些研究通常關注單一國家(常為西方國家),研究結果往往因國家而異,而且婚姻狀況與社會經濟狀況、年齡、教育程度等其他因素間的相互影響並不清楚。
研究人員調取了來自7個國家(美國、英國、墨西哥、愛爾蘭、韓國、中國和印尼)的106556名參與者的個體數據,並對其中20865人隨訪了4~18年,分析比較已婚人士和未婚人士的抑鬱癥狀風險。結果發現,與已婚相比,未婚狀態與抑鬱癥狀風險的相關性高出了79%。離婚或分居個體比已婚個體的抑鬱風險高99%,喪偶個體比已婚個體的風險高64%。此外,與東方國家(包括韓國、中國和印尼)相比,西方國家(包括美國、英國和愛爾蘭)中未婚人士的抑鬱風險相對更高。未婚男性的抑鬱風險高於未婚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的個體抑鬱風險高於受教育程度低的個體。
研究認為,已婚夫婦的抑鬱風險更低,可能是因為夫妻之間可以相互給予社會支援,經濟資源更好,這對雙方幸福感有正面影響。受教育程度高的未婚人士出現抑鬱癥狀的風險之所以更高,可能是因為來自傳統婚姻觀念的壓力、社會輿論不理解、缺乏配偶經濟支援等。追求事業成功、財務穩定和專業認可也可能帶來額外的心理壓力。
研究還考察了煙酒與單身人士抑鬱風險之間的關係。吸煙和飲酒行為與抑鬱風險相關,但由於生理和文化特徵等因素的不同,相關結果在不同國家間存在顯著差異。例如,酒精在韓國是單身者抑鬱風險升高的一大因素,但在美國和愛爾蘭卻不是。研究還發現,香煙對中國未婚者抑鬱風險的影響比率為43.8%,在墨西哥是22.1%。
作者也表示,該研究存在局限性:數據來自自我報告的問卷,而不是抑鬱症的臨床診斷,並且研究中分析的所有夫妻都是異性戀。
世界首顆木殼人造衛星升空
日本京都大學空間木材實驗室11月5日說,該機構研發的世界首顆木殼人造衛星“LignoSat”,在美國東部時間11月4日晚搭乘美國SpaceX公司的貨運飛船發射升空。
LignoSat以拉丁語“木材”(Ligno)命名 | STR/JIJI PRESS/AFP
該研究室和日本住友林業公司於2020年4月發起“宇宙木材專案”,耗時約4年研發出了這顆木殼人造衛星。據介紹,這是一顆超小型衛星,外形為立方體,邊長10釐米,重約1千克。衛星多處由名為“日本厚朴”的喬木製成,表面貼有太陽能電池板。它隨飛船到達國際空間站約一個月後,將從日本“希望”號艙段被釋放,衛星將測量木結構在太空中的應力、溫度等變化,並將數據傳回京都大學。
據介紹,目前小型人造衛星結束使命后通常墜入地球大氣層燒毀。金屬衛星往往含鋁較多,在燃燒時會產生大量氧化鋁顆粒,給地球環境和無線通信帶來不良影響。而木材能在大氣層完全燒盡,有望減輕這類不良影響。研究人員補充說,木材在真空環境中既不會燃燒,也不會腐爛,比在地球上更為耐用。
美國一醫學研究機構43只實驗猴出逃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報導,當地時間11月6日,43只實驗猴從美國南卡羅來納州耶馬西鎮一家名叫“阿爾法起源”的醫學研究機構逃脫。當地警方稱,出逃的都是雌性恆河猴,重約7磅(約合3.18公斤)。這群雌猴“非常年輕”,由於年齡原因,目前均從未被用於研究機構的實驗。“沒有感染任何疾病,不會造成傷害”——對公眾來說“幾乎沒有危險”。不過警方還是敦促當地居民鎖好家門,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接近這些動物。
這些實驗猴脫逃是因為“阿爾法起源”的一名新員工“沒有完全關閉圍欄”。“當時有50只,只有7只沒有跑。”目前警方正在幫助這家研究機構搜尋這些猴子。警方表示,他們已設置陷阱,並使用熱成像相機來定位和捕捉猴子,當天在該機構附近的一片樹林中發現了它們的蹤跡。“阿爾法起源”的工作人員正試圖用食物引誘猴群回來,以確保它們被安全捕獲。
據報導,“阿爾法起源”在全球範圍內提供“非人靈長類動物產品和生物研究服務”,臨床試驗包括進行性腦部疾病的研究。8年前,就有19只猴子從“阿爾法起源”逃脫,大約6小時后被抓獲。
歐盟機構:2024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年份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11月7日說,2024年前10個月氣溫數據顯示,今年將成為自1850年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當天發表新聞公報說,2024年前10個月的全球平均氣溫比1991至2020年的同期平均氣溫高0.71攝氏度,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比2023年同期高0.16攝氏度。事實上可以肯定,2024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除非剩餘時間的平均氣溫降至接近0攝氏度。
該機構預測,2024年的全年平均氣溫將比工業化前的1850年至1900年間氣溫水準高出1.5攝氏度,甚至1.55攝氏度以上。
該機構監測數據還顯示,剛剛過去的10月是僅次於2023年10月的全球第二熱10月,平均氣溫為15.25攝氏度,比1991至2020年10月平均氣溫高0.8攝氏度,比工業化前水準高1.65攝氏度。
此外,10月全球還發生了多個極端氣候事件,包括強降水導致西班牙出現嚴重洪災,造成200多人喪生;颶風“海倫妮”和“米爾頓”先後登陸美國佛羅里達州等地。(新華社)
每天額外鍛煉五分鐘,就能降低血壓
一項新研究表明,只需每天鍛煉五分鐘,比如爬樓梯或者騎自行車,就能降低血壓,改善健康情況。
高血壓是指血管壓力過高(140/90 mmHg或更高),會威脅人體心臟、大腦、腎臟等器官,增加罹患其他疾病的風險。它是過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全球約12.8億成年人患有高血壓。因其癥狀難以察覺,46%的成年高血壓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這種疾病。
Unsplash/CC0 Public Domain
研究人員調取來自5個國家14761名參與者的數據,分析日常活動和血壓水準之間的關係。參與者佩戴加速度計,監測全天活動情況。研究將日常活動分為六類:睡眠、久坐、慢走(慢於每分鐘 100 步)、快走、站立、相對劇烈的運動(例如跑步、騎自行車或爬樓梯)。數據顯示,參與者平均每天進行7小時睡眠、10小時久坐、3小時站立、1小時慢走、1小時快走,以及僅僅16分鐘相對劇烈的運動。
統計分析表明,每天額外鍛煉5分鐘來替代其他靜息狀態,就可使收縮壓降低0.68 mmHg,舒張壓降低0.54 mmHg。在人群層面上,收縮壓降低2 mmHg,舒張壓降低1 mmHg,相當於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約10%。研究估計,只要每天多運動20~27分鐘,就能實現“有臨床意義”的明顯改善。
研究人員表示,新研究強調了即使是少量日常鍛煉,也能改善血壓狀況。“好消息是,無論你的運動能力如何,都不需要很長時間的鍛煉,就能對血壓產生積極影響。……從爬樓梯到騎一段自行車,這些在日常就很容易辦到。”
改寫教科書,化學家們打破了一條百年規則
化學家們推翻了“束縛化學家一個世紀”的佈雷特規則,首次製造出一類以前認為不穩定因而不存在的分子,為潛在藥物合成提供了一條新途徑。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化學家Craig Williams表示,該研究是“一項里程碑式的貢獻”。
佈雷特規則是有機化學中的一項經驗觀察,由德國化學家尤利烏斯·佈雷特在100年前首次提出,認為除非環足夠大,否則橋環化合物中的橋頭位置(即連接兩個環的地方)不能含有碳碳雙鍵。這主要是因為在小環和中環(小於八元)中,橋頭的雙鍵有環張力,特別是角張力。橋頭位置有碳碳雙鍵的反佈雷特烯烴(ABO),其幾何構形會高度扭曲,導致其生成困難且通常不穩定,容易分解。
右邊的降冰片烯異構體是“反佈雷特”的,雙鍵的幾何構型高度扭曲。
研究人員用氟源處理矽基(偽)鹵化物,觸發較溫和的消除反應,成功合成了反佈雷特烯烴。它們非常不穩定,因此研究團隊還引入了捕獲劑,穩定這些反佈雷特烯烴,形成可分離出來的化合物。與典型的烯烴不同,反佈雷特烯烴是手性化合物。研究人員合成並捕獲了一種對映體富集的反佈雷特烯烴,可以作為對映體富集化合物的非常規分子砌塊,對新藥設計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製備原理
中國南方科技大學教授李闖創表示,這種方法可以用於探索其他具有挑戰性的分子的創新合成途徑,如化療藥物紫杉醇。“這是一種有價值且可靠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早期計算顯示,反佈雷特烯烴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後來的計算方法表明並非如此。如果其他人“不信邪”,完全可能早幾年就做出這項成果。論文作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Neil Garg表示:“我們不應該墨守成規——或者說,就算有種種規則,也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它們只是指南,而不是鐵律。如果我們制定了所謂無法逾越的規則,就會消解創造力。”相關論文11月1日發表於Science。
轉載自:返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