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漂泊,旅行者關閉儀器卻不熄光,人類的好奇心究竟能走多遠?
更新于:2025-04-10 18:44:34

自從1977年一前一後地被送入太空,旅行者1號和2號就像是老朋友一樣,一直默默在遙遠的宇宙深處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從當年“打卡”木星、土星,到如今漂泊在星際空間邊界線外,它們已經不屬於某一顆星球,而屬於整片銀河。如今,快半個世紀過去了,這對“太空雙子”再一次站上了時代的風口,只不過這一次,是因為它們即將“關燈睡覺”了。

別誤會,這不是它們的終點,而是一種策略性的節能減負。最近,美國宇航局決定,為了讓這兩個年近半百的老夥計在浩瀚宇宙中多活幾年,準備再關掉幾個“燈泡”——也就是儀器設備。具體來說,旅行者1號上的宇宙射線子系統將在2025年2月謝幕,旅行者2號上的低能量帶電粒子儀則計劃在2025年3月畫上句號。

這兩件寶貝從地球出發時,還沒有智慧型手機呢;那時候中國剛恢復高考、世界各國電視機都是黑白的,它們便已經踏上了“出差”之路。一路摸爬滾打、穿越了幾十億公里,連中途“充電”都沒有,如今還能咬牙繼續,是不是也該敬個禮、鼓個掌?

它們之所以還能一口氣挺到現在,靠的是核能電池,說白了,就是靠鈈238放射性同位素釋放的熱量來發電。可惜啊,再怎麼堅挺,每年也得掉個4瓦左右,就像家裡那種老舊冰箱,開一天電錶都多轉幾圈。為了解決這“電荒”,NASA從1980年代開始就陸續關閉了一些用電大的儀器。2024年,旅行者2號的等離子體科學儀器也被關掉了——反正那個儀器受方向限制,數據不夠多,不如先讓它歇歇。

再說點細節。旅行者1號早在2012年就衝出了太陽的“保護罩”,也就是太陽系的邊界,進入真正的星際空間。旅行者2號也緊隨其後,於2018年達成這一壯舉。別看這兩兄弟模樣不起眼,那可是目前人類唯一真正飛出“太陽家門”的航太器。在它們身上,NASA裝備了10個功能各異的儀器——目前還剩下3個“健在”。預計到了2026年,只剩2個;再到2030年代,或許就只有一個在堅守了。

那麼問題來了,關這些儀器到底值不值?NASA給出了答案:“必須的。”理由很簡單,不是所有的電都值得花,得用在刀刃上。像旅行者1號的宇宙射線子系統,它能幫助科學家判斷“咱已經離開太陽系了沒?”這個問題。這數據說重要,那是太重要了。沒有它,科學家在面對那片星際迷霧時,可能連地圖都畫不出來。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關機動作背後,其實是一場漫長而細緻的權衡。你想啊,每個儀器就像是一盞燈泡,有的亮著看路,有的測溫,有的聽聲音,有的收風向。電量少了,就得抉擇哪盞繼續開著,哪盞先關掉,實在是一種兩難。這哪像科技大片里的“爆炸特效”,這是無聲的堅持,是對科學價值的極致追求。

如果你以為這隻是“科學人的執念”,那就低估它們的價值了。如今全球各大科研機構、天文愛好者、甚至中學教材裡,都或多或少用到了旅行者帶回的數據。它們就像“郵差”一樣,跨越時空,從數十億公裡外寄來關於宇宙的信。

從近年的資料來看,旅行者航太器目前身處星際空間深處,光一個信號回來就得飛上22小時。而地球上的工程師還得時刻盯著它的脈搏——時不時調個參數、調整個角度,都是小心翼翼的“手術級”操作。想像一下,你隔著幾十億公里給一個設備遠端維修,這技術含量高得都能寫進教科書。

再來看看細節中的溫情。有人或許會說,兩個破舊的機器,值當那麼重視嗎?但你看NASA的工程師們提起旅行者時的語氣,跟聊家裡的老電視差不多——滿是親切和不舍。關掉一個儀器,不是簡單地“拉閘”,而像是告別一位年邁的戰友。

當年這些人造小精靈被發射出去時,誰也沒想到它們能陪我們這麼久。它們身上還攜帶了“金唱片”——記錄著地球的聲音、圖像和問候語。如果未來有外星文明真看到它們,那這就不是“機器”的旅程,而是“文明”的使者。

正因為如此,當NASA在計劃一個個關閉儀器時,思慮再三、字斟句酌。畢竟,這是人類在宇宙中的“足跡”,更是科技與夢想交織的故事。你說,這樣的旅程,誰又捨得輕易叫停呢?

當然,科技總有它現實的一面。NASA希望能至少維持一個儀器運行到2030年代,但工程師們也得考慮“突發情況”——比如設備突然罷工、信號中斷、能量調配失衡。這就像一位高齡老人,還堅持每天鍛煉、打理家務,難免有時身體吃不消。於是,為它“減負”就成了最溫柔的體貼。

當下的現實是,旅行者的儀器正一件件慢慢關停,這不是終點,而是一種調整。而我們,也許該思考的是,面對宇宙這本書,我們究竟還想翻開多少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