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辛 陽
《洛神賦圖》展示區域。遼寧省博物館供圖
洛水河畔,一仙子高梳雲髻,淩波微步,衣袂飄飄,款款而至……這段奇妙的文化之旅,並非來自專業的3D影院,而是遼寧省博物館推出的沉浸式數字展覽“唐宋風華——數字畫境中的藝術世界”(以下簡稱“唐宋風華”)。
通過數位技術賦能,遼寧省博物館創新展陳形式,讓觀眾“走”進古代書畫,沉浸式感受文物承載的厚重文脈。
化身白鶴覽山河,6幅傳世畫作動起來
在“唐宋風華”洛水伊人區,觀眾可以躺在沙發上,仰望穹頂,沉浸於《洛神賦圖》的數位畫境。
《洛神賦圖》原作傳為東晉顧愷之所作,但已佚失,遼寧省博物館展出的為宋代摹本。“我們從《洛神賦圖》中提煉出元素,把曹植與洛神從邂逅到分別的故事,通過二次創作呈現在穹頂幕上,讓觀眾沉浸在這段故事中。”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董寶厚說。
不只是《洛神賦圖》。
戴上VR(虛擬實境)眼鏡,便可化身白鶴翱翔天地,飛至北宋都城汴京,恰值上元節,宣德門上空彩雲飄飄,瑞鶴翔舞……“看見了宋代山河,真的太神奇了!”一名觀眾說。
遼寧省博物館拿出《洛神賦圖》《虢國夫人遊春圖》《秋窗讀易圖》《簪花仕女圖》《夏景山口待渡圖》《瑞鶴圖》等6幅館藏唐宋時期畫作,通過超高清、沉浸式的數字空間,給觀眾帶來一場視覺奇觀。
“展覽通過全息投影、虛擬實境、增強現實、互動遊戲等,不僅還原了原作之美,更再現了當時的盛景,觀眾彷彿在時空中漫步。”董寶厚介紹,該展覽共設置了洛神賦圖動畫展示區、洛水伊人區、羅衣暮春區、秋窗讀易區、雲裳花容區等10個區域。
“沉浸式體驗,極大地提升了觀眾的參與感、代入感,讓歷史文化更加生動、直觀,也讓觀眾感受到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結合的魅力。”董寶厚說。
數位化應用破解文物“休眠”長、“出門”難
文物也需要“休眠”。“為了更好地保護文物,每件館藏文物都有相應的‘休眠期’,3年中僅有3個月的展覽期。”董寶厚介紹。
那麼,如何平衡好文物保護與觀眾的參觀需求?數字化應用提供了策展的新思路。
遠山叢樹,書齋臨水,院外青松葉茂,院內霜楓紅葉,只見一人獨坐窗前讀書,書童在門外侍立……在《秋窗讀易圖》動畫展示區,主螢幕與環境紗幕將原畫情景的層級展現出來。
通過數字化展覽,觀眾可以獲取更多的文物資訊,瞭解到更多的文物故事。“這本是南宋宮廷畫家劉松年的小幅畫作,但通過數位化呈現,觀眾可以看清楚很多結構、技法等細節,這是傳統展覽很難做到的。”董寶厚說,畫作以全新動態的形式呈現,光影變幻烘托其韻味和意境,增強藝術感染力,進一步放大和強化作品的藝術魅力。
“賞畫+互動體驗”的數位化應用,則加強了展覽的體驗感。仙禽告瑞區的“上元節”專輯部分,觀眾通過手機與展廳屏幕的聯動,能體驗皮影戲、打鐵花、猜燈謎、放花燈等古風互動遊戲、“霓裳羽衣”部分可以親手為古人繪製服飾……文物背後藏著數不盡的文化之美,值得觀眾慢慢體驗、細細品味。
讓藏品走出遼寧省博物館,一直是董寶厚的心願。“有了數位化呈現手段和數位化展廳,我們可以在全國各大博物館巡展,讓各地觀眾在家門口欣賞遼寧省博物館的珍貴館藏。”董寶厚說。
從展覽數位化到數字化展覽,讓觀眾更好地與歷史對話
近年來,遼寧省博物館不斷探索線上線下的數字化轉型,讓文物“動起來”“活起來”。
在“青花清韻——元青花瓷器展”現場,立著一件三維數位展示器。觀眾只需輕點觸摸屏,一件件珍藏在其他博物館的元青花瓷器就出現在螢幕上,觀眾不僅可以通過屏幕瞭解這件器物的“前世今生”,還能360度隨意翻轉、縮放瓷器,查看局部細節。
在“和合中國”特展中,觀眾還能置身於數字空間,與文物近距離接觸。在大型數字螢幕上,正在展出動態的《扁舟傲睨圖》:近水坡岸,一葉扁舟上,艄公輕搖船槳,白髯老者穩坐船中,隨著船槳不斷划動,整條小舟最終完全呈現於畫面。人在螢幕前,似在畫中游。
“從展廳的局部、某個文物的數字化處理,到現在‘唐宋風華’的數位化全景展示,遼寧省博物館實現了從展覽數位化到數位化展覽的轉變。”董寶厚說,觀眾或在繁華市井,或在詩意山水間,切身感受文物背後的歷史價值,喚起對歷史的敬畏、對文化的熱愛。
“數位化展覽構建了觀眾與歷史的對話場景,文化與科技的‘雙輪驅動’,更勾勒出了文博領域高品質發展的廣闊前景。”遼寧省博物館館長王筱雯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0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