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銳 4月9日,雷鳥創新技術(深圳)有限公司(下稱“雷鳥創新”)CEO李巨集偉在廣東省工業和資訊化廳舉行的一場關於人工智慧(AI)主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在AI的落地載體上,人形機器人與AR(增強現實)眼鏡是科技行業備受關注的兩大焦點。他同時預計,未來3至5年智慧眼鏡將迎來全民時代。
李巨集偉認為,人形機器人與AR眼鏡兩個領域發展軌跡目前呈現明顯的剪刀差,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技術成熟度差異。人形機器人涉及多項複雜技術集成,尤其在仿生結構、運動控制和能源管理等方面仍有大量未解決難題。而AR眼鏡在顯示技術、晶片性能、光學設計等關鍵領域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具備更快速規模化落地的條件。
其二,產業鏈復用率不同。AR眼鏡產業鏈與消費電子領域高度重合,光學器件、微型顯示幕、晶片等核心零部件具有成熟產業鏈基礎,成本控制和量產更容易實現。相比之下,人形機器人產業鏈相對獨立,難以複用成熟供應鏈,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其三,市場應用場景明確性不同。AR眼鏡在工業製造、教育培訓、遠端協作和消費市場等場景已有明確且成熟的需求場景,易於迅速實現產品市場契合(PMF),而人形機器人當前應用場景多處於探索階段,商業化路徑仍不明確。
李巨集偉稱,AI與AR技術是整個行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向,雖然目前行業尚處於早期的快速發展階段,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近行業里經常提起AI‘六小龍’、‘九小龍’,我認為廣東是大有希望成為群龍之首的。”李巨集偉表示,當前,廣東已集聚人工智慧與 AR領域企業超千家,相關企業數量全國第一,形成“硬體研發+演算法創新+場景應用”的全鏈條生態。
他同時稱,全球AR技術將迎來三大趨勢性變革。
一是“輕量化與全天候佩戴”。預計到2027年,AR眼鏡重量有望進一步壓縮至50克以內,續航時間突破12小時,光學顯示模組體積縮小30%,推動消費級產品從“嘗鮮體驗”邁向“日常剛需”。
二是“空間智慧交互”。通過融合晶元計算性能提升、環境感知與即時渲染技術,AR設備將深度賦能工業設計、遠程導航、辦公協作等場景,預計全球工業AR市場規模年均增速超45%,廣東有望佔據其中25%的份額。
三是“虛實共生生態”的加速落地。隨著AI大模型與AR底層技術的深度融合,“數位孿生城市”“元宇宙社交”等應用將快速普及。能有效推動教育、文旅、零售等領域年新增產值超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