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大河報
鄭州產的“糧多多”靠聲光電磁實現農作物增產、提質
國際領先,這種高科技能讓大豆增產超50%
大廳中擺放的農作物標本
喬子君介紹“糧多多”波頻能量增產儀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Ikuomi Ta 文圖
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該規劃提出,全領域推進農業科技裝備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是我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點任務之一。要著眼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水準整體躍升,推動種業自主創新全面突破,推進農機裝備全程全面升級,促進數位技術與現代農業全面融合。
在鄭州市的中原科技城,有這樣一家農業技術科研單位:它通過聲、光、電、磁等物理農業技術,與植物生物波產生諧振,促進植物細胞代謝,從而實現農作物增產、提質。而該技術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達到了國際領先水準。
聲光電磁變“黑科技”,糧菜魚果增多多
4月8日,鄭州市鄭東新區龍子湖智慧島大廈,大豫物理農業技術研究院門口一處綠化帶旁,該研究院執行院長喬子君指著這一片綠化帶,對大河報·豫視頻記者說:“你用手感受一下這裡小葉黃楊的莖桿差異、葉面厚度,然後再去50米外那邊的綠化帶感受一下,看是否有差異?”
記者發現,兩處的小葉黃楊相比較,該研究院門口的莖桿較粗壯、葉面盈厚,植株高大。“這麼明顯的效果,功勞全在這台波頻能量增產儀。”喬子君指著門口的一台波頻能量增產儀介紹,2022年3月,研究院剛入駐這裡時,這兩塊綠化帶中的小葉黃楊是物業同時種植的。在門口設置這台儀器,可以讓大家直觀感受到物理農業技術帶來的變化。
何為物理農業?喬子君現場答疑說,物理農業是通過特定的物理方法處理農作物,以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防控,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量,從而達到增產、優質、抗病和高效的目的。而大豫物理農業技術研究院,就是一家專注於聲、光、電、磁等物理技術,與生物、人工智慧及5G技術相結合,賦能於農業全產業鏈條,涵蓋種植業、養殖業全生命過程的顛覆性技術研究與開發的國際化平臺。
走進該研究院,大廳裡擺放著各類儀器裝置:5G網路遠端煙霧通報器,TDP增產儀、電磁增產儀、聲波增產儀、蟲情測報儀,以及糧多多、菜多多、果多多、魚多多等多個波頻能量增產儀。
大豫物理農業技術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表明:不同的農作物,可以通過特定頻率電磁波,與植物生物波產生諧振,促進植物細胞代謝,加快光合作用,增強根系發育及養分吸收能力,進而實現農作物增產、提質。“電磁波就像人類無法感知的‘植物語言’,可以促使氣孔導度打開增加30%~50%,能提升光合作用效率12.8%,從而達到增產提質增效”。
在該研究院大廳中,放置著一個“IV代糧多多”波頻能量增產儀。作為新一代5G智能設備,包含增產、視頻監控、氣象監測、土壤檢測、肥情監測、降解農殘、5G物聯網模組等多項功能。喬子君表示,“糧多多”應用近年來不斷反覆運算升級,性能趨於穩定,主要是利用光波、聲波、電磁波組合的複合波頻與不同生長階段、不同種類植物的生物波產生諧振,加快植物細胞代謝速率和活躍度,促進植物根系發育,提高根系吸收能力,加快植物光合速率。
17年做上千次實驗,有些地區大豆增產超50%
“我們自主研發的波頻能量增產技術,不僅具有降農殘、增產量、提品質的三大功能,還具備全品類作物、全生長週期、全積溫帶種植的三個特點。”喬子君介紹說,其實,從2007年開始,他們的技術團隊就開始研發這項技術了。產品歷經17年,從實驗室到試驗田,從中試到示範推廣,現已開始量產,在全國16個省以及“北大荒”,針對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近百種農作物進行了上千次實驗,平均增產5%以上,牧草增產高達40%以上,有的地區大豆增產超過50%。其中,大田農作物增產5%~20%;蔬菜類增產10%~30%左右;甘蔗,草莓、梨等增產在30%左右;蘿蔔、黃精、黃芪等根莖類植物,增產20%左右;各類作物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含量也有顯著提升。
同時,實驗數據顯示:該技術可有效促進根系發育,使化肥農藥使用減少20%以上;水源污染降低25%以上;節約用水30%以上;可使農作物和土地的碳匯能力提升10%以上。尤其是2024年,黑龍江省通河縣13個農場的示範推廣,大豆增產21.8%、玉米增產10.43%、水稻增產18.48%,在廣東和海南的蔬菜平均增產一茬、增產量20%。
除了省外,該技術也在我省進行了示範推廣。2024年年初,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聯合河南省農業科學院、大豫物理農業技術研究院,選取河南省內的鹿邑、漯河郾城區、宜陽、滑縣、“中原農谷”,分別安裝了“大豫物理農業”自主研發的“糧多多—波頻能量增產儀”,進行了示範推廣。
其中,洛陽宜陽縣韓城鎮桃村就是示範推廣點之一。宜陽縣農業農村局種植業股股長李長偉告訴記者,2024年6月,他們採用“小麥一米雙行測產”法,以“糧多多”安裝點為中心,分別在半徑範圍內的40米、60米、80米和半徑之外的200米處取樣,畝產分別為480.3公斤、465.8公斤、428.3公斤和398.4公斤。測產結果顯示,與平行地塊普通麥田相比,採用該技術的麥田平均增產15%。
據瞭解,目前,該技術團隊研發的“糧多多”,主要應用於水稻、玉米、大豆、小麥等大田作物。在東北、新疆、河南、江蘇、江西等地已廣泛推廣應用。而“菜多多”,也在山東壽光、濟南、廣州、徐州等地推廣應用。
填補了國內空白的物理農業技術達到“國際領先”
據瞭解,大豫物理農業技術研究院的核心技術團隊,由中國科學院匡廷雲院士,中國科學院郝躍院士,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院、美國國家發明家科學院文學軍院士領銜,8名博士後及多名國內外知名交叉學科的專家共同組成,研發的波頻物理農業增產提質增效系統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國際領先。
記者在該研究院看到,一樓大廳的牆上,掛滿了該技術團隊這幾年申請的技術專利與獲得的相關獎項。
2023年6月,河南省科學院科技創新戰略研究院頒發的科學技術成果評價證書顯示:大豫物理農業技術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智慧物理農業增產提質增效系統”,評價結論為“國際領先”。
“除此之外,我們還研發了功能性營養液產品系列,以及高標準農田、鹽鹼地改良等一站式解決方案。”喬子君表示,他們還能為種植、養殖過程中增產提質增效、降解農藥抗生素殘留,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大豫物理農業技術研究院還依託自研的數智化增產設備,與螞蟻集團數字馬力共同搭建AI數智化農業增產大模型,把不便認知、不易觀測的農業增產過程可視化、數位化、智慧化。與河南省科學院進行機理研究,與中國農科院、省農科院共同研究農作物中積溫帶向低積溫帶過渡、甚至在極寒地區種植技術的研發,為不同區域、不同品種、不同生長週期的多應用場景一體化增產提質技術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