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古文的進階之書——周振甫先生的《怎樣學習古文》
更新于:2025-04-09 06:27:42

大家好,我是無所謂恐懼。

一直有個願望,學好古文,但這個願望並不是那麼好實現,畢竟古文在現在看來是“無用”之文,誰還願意在故紙堆里找樂趣?為了實現這個願望,我也是做了一些努力,買了不少書,也認真的看了一些,自我感覺是有一點進步,但不多。我也指導,古文學習是“板凳要坐十年冷”,不是那麼容易,反正咱學這個也不是為了做“科舉”,找點樂子,也希望找到人生的“無用”之用。最近在讀周振甫先生的《怎樣學習古文》(中華書局出版,2014年版),看名字是一本古文學習的入門書,可我認為這是一本進階之書,適合有一定基礎的朋友。

一、關於作者

周振甫先生(1911-2000)出身浙江平湖書香門第,早年就讀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師從錢基博(錢鐘書之父)。1932年進入上海開明書店擔任校對,參與《辭通》《二十五史補編》等大型典籍編纂。這段經歷培養了他“一字不苟”的考據精神,也奠定其貫通經史子集的學術格局。‌1970年代,周振甫受命整理錢鐘書手稿《管錐編》。面對這部涵蓋十種古代典籍、涉及七種外語的百萬字巨著,他以“文獻活字典”的功力,不僅完成校勘註釋,更提煉出錢氏“打通中西”的學術範式。這段經歷深刻影響了《怎樣學習古文》的寫作視角——書中既能看到乾嘉學派“無徵不信”的考據傳統,又滲透著比較文學視野下的語言哲學思考。v

二、內容概述

老實說,本來我指望周先生能深入淺出介紹一些簡便、易於上手的好方法,打開一看,發現書中引證涵蓋《文心雕龍》《文史通義》等50餘種典籍,讀來就不容易,說到方法,當然有,點線面結合,最終達到“立體的懂”,而過程呢,就是背誦,上下文結合,經史子集勾連,來不得半點虛假。

這本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案例解析!也是引人入勝。

周先生講對《論語》中“仁”字的解讀‌,他說《論語》中“仁”字出現104次,其在不同語境下的語義流變。例如:“克己復禮為仁”強調道德約束;“仁者樂山”指向自然哲思;“井有仁焉”則因通假關係轉為“人”義‌。

單純記憶單篇中的“仁”字釋義(點線/平面之懂)易陷入片面,唯有熟讀全書並對比上下文,才能形成“立體的懂”——即理解字義隨語境、句式、思想體系動態變化的規律‌。

而他講司馬遷《報任安書》更是經典,提出“語境還原‌”的概念。從清朝包世臣稱此文“二千年無能通者”說起,只因後世讀者多未結合司馬遷受宮刑后的特殊心態與漢代政治生態解讀‌。周先生結合漢代“刑餘之人不得薦士”的禁令,理解“推賢薦士”實為任安求援的隱晦表達;從“《史記》未成,是以隱忍苟活”切入,揭示信中“恥辱感”與“使命感”的張力;通過“滴水歸源”法,證明全文看似壯闊文瀾,實則圍繞“《史記》之身非私”的核心邏輯展開‌。

三、一點感想

‌周振甫始終強調‌“從文本中來到文本中去”‌:既要求讀者深入字詞、句法、文體的微觀層面,又需跳出文本,在歷史長河與思想脈絡中定位其意義。這種“顯微鏡與望遠鏡並用”的解析策略,正是突破古文學習瓶頸的關鍵‌。最後用書中提到蘇洵的自述與大家共勉:“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觀於其外,而駭然以驚。”“及其久也,讀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當然者,然猶未敢自出其言也。”“時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製,試出而書之,已而再三讀之,渾渾乎覺其來之易矣。然猶未敢以為是也。”

四、相關推薦

周先生著作颇多,指導學習的有《文章例話》,解析古今文章技法;

《詩詞例話》,聚焦古典詩詞鑒賞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