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4月8日消息,智能駕駛真的比人類駕駛安全嗎,可能未來是這樣的,但目前還是千萬不要被車企的宣傳蒙蔽了雙眼。
有圈內專家直言,當車企的行銷話術比科幻電影還超前,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卻淪為“試驗品”,這場關於智能駕駛的狂歡,早已偏離了技術的本質。
“全場景智駕”“零接管”“比人類更安全”,這些充滿未來感的宣傳語,已成為新能源車企的標準行銷話術。然而,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往往令人瞠目結舌。
車企在聚光燈下的發佈會上,憑藉頂配車型大秀智駕實力,各種高難度場景應對自如,賺足了眼球與掌聲。然而當消費者興沖沖地提回配置相對較低的車型時,卻發現所謂的智能駕駛配置早已大幅縮水,淪為營銷包裝下的“半成品”。
國家應急管理部就3月29日小米SU7重大事故發佈的聲明中指出,依據我國《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國家標準,自動駕駛技術被明確劃分為L0至L5六個級別。其中,L0-L2級僅能稱為輔助駕駛系統。目前市售車輛提供的智能駕駛功能,最高僅達到L2級別(需駕駛員全程監控)。
然而部分車企在行銷時,卻刻意營造出可以"解放雙手"的假像,更有企業高管親自下場“現身說法”。
調查顯示,62%的年輕車主錯誤地將"智駕"等同於"自動駕駛",而真正瞭解責任邊界的車主僅有9%。這種認知偏差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發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