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喜歡水沒錯,但不代表它能長期泡在水裡。這個坑,很多新手都會踩。看見葉子有點焉,趕緊給一大瓢水;剛移栽回來的,怕它幹,天天澆;天氣一熱,水就跟不要錢一樣地倒。
但茉莉的根其實怕積水,盆底沒排水孔、土太黏重,再加上水澆得頻繁,很容易造成悶根。一旦根系不透氣了,整個植株都開始出問題,黃葉、掉花苞、甚至整株軟塌,基本都是從“澆水過頭”開始的。
正確做法是等土幹了再澆,盆土摸上去幹到三四釐米再補水,夏天可以早上澆一遍,別傍晚才補,防止夜間積水悶住根。盆底有透水孔是基礎,土壤可以混點珍珠岩、粗沙,保證排水順暢才行。
有些人養茉莉,特別捨不得剪。一看到枝條長得旺,覺得這不是好事嗎?越長越說明養得好。結果到了花期一朵花也沒有,葉子倒是遮天蔽日,看著挺“茂密”,其實全是無效枝。
茉莉是典型的“開花靠新枝”的植物,枝條越密不代表花越多,反而會導致通風變差、養分分散、花芽分化不出來。尤其是一些從底部瘋狂長出來的徒長枝、過密枝、老化枝,留著真的一點用都沒有。
養茉莉一定得捨得剪。每次花期過後,趁著它還在恢復期,把開過花的枝條剪短一點,引導它從剪口處冒出新枝。春天長出來的那些又細又長的“假積極”徒長枝,也可以順手剪了。新枝冒得越多、越集中,開花才會更集中。
很多花友以為只要給光、給肥就行,忽略了“修枝”這個核心環節。結果枝條亂糟糟一大堆,花苞沒幾個,到最後只能看綠葉發呆。
還有一個特別普遍的錯誤,就是施肥不講究。看到茉莉黃葉,就馬上上氮肥;看到不冒花苞,就猛追磷鉀;甚至有時候乾脆混著一起撒,想著“總有一款適合它”。
結果不是燒根就是爛葉,要不就是徒長不花,整盆看起來空有其表,實則虛得很。
茉莉施肥講究“階段”,而不是亂撒。春天發芽時,可以給點氮磷鉀均衡的複合肥,説明它長枝;進了夏季,進入花期前後,磷鉀要跟上,比如花多多2號、磷酸二氫鉀兌水噴葉或灌根。
但濃度一定要低,一般兌水稀釋1000倍左右就夠了,施完肥還得澆一次清水,把多餘的鹽分沖淡,避免肥害。
花謝后也別著急繼續上肥,適當停幾天,讓它緩緩,再配合修剪,進入下一個生長迴圈。
另外,長期只用化肥也不太行,間隔一兩個月,可以補點腐熟的餅肥水、蚯蚓糞之類的有機肥,説明改良土壤,花才養得持久。
茉莉花要養得好,不是靠買好品種、選大苗,而是得把這些基礎的坑避開。澆水控制好節奏,修剪抓住時機,施肥不亂來,慢慢地它就自己冒花苞、自己調整節奏。
茉莉其實挺通人性的,你越懂它的脾氣,它越給你顏色看。真養好了,整株都是花苞,站在陽臺上都能聞到香味。那種感覺不是買幾盆新苗就能有的,而是靠一點點試出來、養出來的。
所以說啊,養茉莉不是靠運氣,也不是靠玄學。就看你肯不肯動動手,避開這幾個“坑”。只要不瞎折騰,它自然會在某個夏日清晨,給你一個滿滿的驚喜。
如果你也養著茉莉,不妨回頭看看,是不是也有哪一環沒注意。別等花沒了葉黃了才後悔,越早調整,越早見效。茉莉這花,懂它,就不難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