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與思辨相伴,是創新突破的前兆
更新于:2025-04-08 07:16:00

張明瑟

面對網路視聽新局,所有創新探索終將沉澱為行業基石。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綻放時代創新光采的精品佳作,或許正在這場行動者的盛會中悄然萌芽

春日成,因為中國網路視聽大會的召開更添生氣。40余場論壇空前密集,聽眾摩肩接踵,駐足聆聽,生怕錯過任何的新資訊和新洞見。這種“生怕跟不上趟兒”的氣氛,反映出當前網路視聽領域湧動的創新活力。

論壇上,觀點交鋒仍舊激烈,但焦點已經從“用不用AI”“做不做微短劇”,變成“怎麼用好”“怎麼做好”,共識依稀可見。“精品”“創新”“高質量發展”……論壇議題里的高頻詞,顯示出導演、製片方、平臺等網路視聽業內各方為迎接挑戰鉚足了勁。

更重要的是,觀眾和市場都準備好了。大會上發佈的《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我國網路視聽用戶規模達10.91億人;生成式人工智慧正在重塑網路視聽內容生產方式,近1/3線民使用AI製作圖片視頻;微短劇用戶規模達6.62億人,應用使用時長追平即時通信軟體。數據有力證明,觀眾已經充分接納網路視聽新業態,樂意從中尋找適合自己口味的內容,這帶給業界更強信心和更足底氣。

創新的支點已然清晰:人工智慧和微短劇,它們分別代表網路視聽技術和業態的變革潮流。

人工智慧方面,共識是“人機協同、鐫刻靈韻”。智慧創作工具快速提煉劇本精華生成精彩片段,國產影片“毫無違和感”地轉換成外語語音,宣傳短片製作週期從數月縮減至2周……專家提出:“AI是助力而非替代,它讓藝術家專注於創意、審美和靈韻,而不是製作流程的繁文縟節。”

微短劇創作上,在快節奏敘事中注入現實質感,是擺在創作者面前的一道難題。《家裡家外》3天觀看量破10億次,質感不輸長劇集。有演員提出,微短劇表演需要擺脫程式化、臉譜化,塑造鮮活立體的人物。也有編劇反思,微短劇創作中“套路”的確管用,但用多了就會被觀眾厭棄,創新永遠是剛需。這些熱鬧的討論,顯示出微短劇精品化這個巨集觀命題,已藉由“講好故事”的追求深入創作細部,形成一個個待解的實踐課題。

而用好這兩種創新力量,需要借鑒以往的藝術經驗。在藝術史長河中,技術始終是推動創作的強大動力,今天我們面對的很多創作難題,前人已經研究得相當透徹。正如古代繪畫中“匠氣”與“士氣”的爭論,使用人工智慧工具的藝術家,同樣需要釐清工具理性與藝術靈光的邊界,實現技藝融合。藝術氣質的雅俗之辨,更是古已有之。比如,有研究者對照考察微短劇與明清章回體小說,提出雅俗之辨不只是歷史難題,也是藝術自身的張力所在,其中必然蘊含創新的密碼。

一名微短劇編劇說,他正在大量研究上世紀90年代的電視劇。在網路視聽行業備受期待的背景下,創作者不妨“瞻前顧後”——既面向未來保持創造的信心,又回望過去汲取藝術的經驗。那些關於人工智慧倫理的爭辯、關於短劇工業標準的探討、關於內容付費模式的思辨,都在印證著:面對網路視聽新局,所有創新探索終將沉澱為行業基石。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綻放時代創新光采的精品佳作,或許正在這場行動者的盛會中悄然萌芽。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8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