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迄今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機器人公司。”
當國內具身智慧賽道被泡沫聲音籠罩著,另一個名字頻頻出現在投資人的交流裡Figure,一家成立於2022年的矽谷具身智慧獨角獸。
創始人Brett Adcock,曾聯手OpenAI打造出全球首款ChatGPT機器人。成立短短三年,Figure集結了矽谷豪門,如今正在籌集新一輪融資,估值飆升至400億美元(約2900億元人民幣)。
幾乎沒人再提曾經紅極一時的波士頓動力,反而Figure正在成為風投圈的寵兒。金沙江創投朱嘯虎將具身智慧泡沫爭議擺上檯面,Figure 則讓人看到更激進的一幕。有人向左,有人往右。
全球最火的人形機器人
Figure身後,站著一位創業狂人Brett Adcock。
出生於1986年,Brett Adcock在一個農場家庭長大。早在中學時期,Brett Adcock就開始嘗試創業。2012年,他創辦了一家線上人才市場公司Vettery,直接將僱主與求職者進行匹配。五年後,Vettery被一家瑞士公司以1億美元收購。
(左一為Brett Adcock)
後來看到電動化浪潮機會,Brett Adcock便帶著幾乎全部資金投入了新的創業成立一家eVTOL公司Archer Aviation,生產全電動垂直起降飛機,用於城市空中交通,並於2020年底上市。
直到2022年,Brett Adcock宣佈從公司董事會辭職,創立Figure 。他在公司的官網上寫道:“Figure,展望未來30年”。在他看來,人形機器人是AGI的終極形態,這是成立Figure的目標。
2023年10月,Figure的第一款人形機器人Figure 01面世,不僅能完成搬箱子等簡單的體力任務,還能通過觀察人類示範學會煮咖啡。幾個月後,Figure 01又搭載OpenAI大模型,彼時這個可以通過語音控制收拾杯盤、整理桌面的人形機器人demo視頻一經放出,迅速在全球爆紅。
很快,Figure又發佈第二代人形機器人Figure 02可承載高達25公斤的重量,每天能高效工作20+小時。同時,Figure也簽下了第一個大客戶寶馬汽車的裝配廠已經接納一批Figure 02“實習工人”。
但Figure發現,要想在現實世界中解決人形機器人的具身智能問題,就必須自己做人工智慧技術研發。於是今年2月初,Brett Adcock宣佈放棄使用OpenAI的大模型並放出豪言:“30天內,我們將向外界展示‘人形機器人上從未見過的東西’。”
離開OpenAI,Figure的速度似乎更快了。很快,Figure宣佈發佈Helix一種用於通用人形機器人控制的視覺-語言-動作(VLA)模型。在Figure的演示中,AI能夠首次同時操控兩台機器人,讓它們共腦合作,這一幕再度震驚全球。
不久前,Figure公佈其人形機器人行走技術的最新進展利用強化學習實現自然人形行走,在短短幾小時內完成了相當於數年數據的訓練。舉手投足之間,Figure進化速度超乎想像。
三年估值2900億
回顧創業早期,Brett Adcock自認為經歷了一段艱難的時光,“經過無數次演講,我找不到一個真正的風險投資人願意投資。”在他的自述中,有一段時間不得不借錢交房租,公司也沒有找到產品市場適應度,被幾乎所有的科技投資人拒絕過。
直到2023年5月,Figure宣佈完成7000萬美金的A輪融資,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領投,跟投方包括Aliya Capital、Bold Ventures、Tamarack Global、FJ Labs和庫卡機器人前CEO Till Reuter。兩個月後,又獲得了來自Big Sky Partners和Intel Capital的900萬美元投資。
即便如此,研發資金消耗依然巨大。到2023年9月,公司的現金流幾乎耗盡。轉捩點出現了當時馬斯克率領的特斯拉已經推出首款人形機器人,在矽谷如日中天,英偉達、OpenAI、微軟等一眾巨頭迫切需要找到一個強勁對手來直面競爭。
正如AI創業者分析,人形機器人有著剛需的三件套:GPU算力、高密度電池儲能、電機,這在Brett Adcock之前的創業中已經有了一定積累。隨著Figure 01驚豔全球,很快吸引了一眾科技巨頭的目光。
2024年2月,Figure宣佈完成約6.75億美元的B輪融資,其中貝索斯通過名下公司Explore Investments LLC承諾投資1億美元,微軟投資9500萬美元,而Nvidia和亞馬遜附屬基金則各投資5000萬美元。
此外,還有三星、LG、OpenAI等科技巨頭以及一眾風險投資者,提供了數百到數千萬美元不等的資金。本輪融資后,Figure估值躍升至26億美元。
最新一幕,則是Figure正在洽談C輪融資,尋求以400億美元(約2900億元)的估值籌集10億至20億美元,目前已經收到了該估值的條款書。
彈藥充足,Figure又將祭出新王炸Brett Adcock在最新訪談中透露,下一代機器人Figure 03的設計已完成,並於今年開始生產,“可以說是我職業生涯中最自豪的工程成就之一。”
全球最激烈的科技競賽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如你所見,全球機器人賽道炙手可熱,但泡沫也層層翻湧。
英偉達已經鐵定心闖入具身智慧賽道。不久前GTC發佈會中,機器人成為壓軸節目,黃仁勳也發佈了Isaac Groot(GROOT N1)。英偉達宣稱,這是“世界首款開源的、可定製的通用人形機器人基礎模型”。
特斯拉直接交出時程表馬斯克在社交平台發佈視頻稱,特斯拉人形機器人擎天柱(Optimus)今年將進入試生產階段。特斯拉今年計劃生產5000台擎天柱機器人,已訂購1萬至1.2萬台元件,目標在2026年達5萬台。
業內有一個普遍共識:人形機器人行業的“iPhone時刻”即將來臨。用宇樹科技CEO王興興的話說,距離人形機器人行業的“iPhone時刻”不會超過5年。
爆發前夕,提前卡位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們看到,Figure之外中國正崛起一批強悍玩家。
首當其衝便是宇樹科技,成立至今已經完成至少9輪融資。最近流傳著消息稱宇樹科技新一輪融資正在進行中,估值接近200億。同一時期,智元機器人已經完成新一輪融資,並以150億元的估值接洽新一輪融資。
國產機器人軍團崛起盛況,歷歷在目。此前高瓴創投團隊分析:基於中國在人才規模、高效完備的供應鏈、大規模可驗證場景等方面的優勢,相信中國市場可以跑出領先全球的企業。線性資本創始人兼CEO王淮也觀察到,在大型語言模型領域,中國團隊已經展示出了與全球頂尖水準不相上下的實力。在具身智慧這一硬體佔比更高的賽道里,中國的優勢將進一步凸顯。
回顧在英偉達合作的14家“機器人天團”中,有6家是來自中國的企業,包括宇樹、智元、星動紀元、銀河通用、傅利葉、小鵬。
這一幕,Figure也感受到壓力。此前Brett Adcock在一次訪談中聊到宇樹科技,對這些中國機器人領域的競爭者給予高度評價。在他看來,中國工程團隊在低成本、高效率等方面的優勢,將使中國成為未來全球機器人技術的主要競爭者之一。
每個人都想拿到這張入場券,但現實的挑戰擺在眼前。啟明創投主管合夥人周志峰曾坦言,目前行業面臨的挑戰主要在於投資人對短期成果的急切期待與技術實現落地所需的較長週期之間存在衝突。大家往往過度關注技術短期內的變革,卻低估了其長遠發展潛力。具身智慧行業需要點耐心,需要有長期投資意願的資金注入。
風險投資行業歷來信奉“無泡沫,不繁榮”。每一個新興產業,都註定會經歷一番大浪淘沙的過程。只是眼前,具身智慧正在成為中 美乃至全球科技競賽最激烈的戰場,沒有人願意敗下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