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學效應告訴你:你在期待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更新于:2025-04-07 03:25:45

在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概念叫:“皮格馬利翁效應”。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呢?它說的就是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說得再簡單一點,就是你期待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是啊,有時候我們得到的並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自己期待的。

就好像在生活中,當我們相信做這件事情會有阻力出現的時候,它其實就已經出現了。因為在我們的心中會給自己暗示。

我們總是會在做這件事情的過程中尋找有阻力的蛛絲馬跡。哪怕這些並不是真的助力,我們也會認為它是。因為在我們的心中已經給它貼上了標籤。

的確,好像我們總是特別喜歡貼標籤,不管是在生活里還是工作中。一旦這個標籤形成了,那麼不管對方做什麼都會覺得他不對。

久而久之經歷一些事情就會深信不疑,可是回過頭來看,自己想的就真的對嗎?顯然並不是這樣。

只是在一開始,我們在心裡面想要的就是這樣的,最後的結果就是不管是什麼時候我們都會把事情往自己想的方面去想。

畢竟,要知道埋怨和抱怨都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它只會讓事情變得糟糕,不會讓事情變好起來。

就好像在生活中,我們想要讓一個人變好。但是我們用的方式卻是指責和數落,你覺得最後的結果會變成自己期待的嗎?

顯然是不會。

所以,有時候我們想要的和期待的是不一樣的。這一點是我們希望明白的。就好比我們期待這件事情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那麼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也要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所以,我們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就好像是夫妻之間,你想要的是夫妻和睦,可是在生活中兩個人總是因為一點小事就大吵大鬧。

比如,對方做的飯菜稍微鹹了一點就開始指責對方,對方稍微不順自己的心就開始和對方吵鬧起來。

那麼,這樣的感情是不會和睦的。因為在你心底你想要的並不是夫妻和睦,你想要的只是對方成為你的“奴隸”,想讓對方成為你想要的模樣。

這樣的期待並不會成為你想要的,因為你期待的只是你期待的,不是對方期待的。畢竟,這種期待是需要兩個人才能夠完成的。

如果只是牽扯到我們自己,那麼無可厚非。因為每一個人都有決定自己選擇的權利。但如果這是兩個人的事情。

那麼,這樣的期待就要建立在彼此上,這樣的期待是需要兩個人共同經營的。這個時候如果想要互相指責和埋怨的溝通方式去達成。那麼最後的結果只會背道而馳。

正如有這樣一句話說得好:“想要一段關係長久下去,最重要的莫過於“經驗”。平等、相互尊重的關係,不會在時間的流逝中變得陳舊,反而會越來越好。”

是啊!想要達成自己期待的事情,我們首先要明白的就是,達成這樣的期待我們是如何做的。還有就是我們內心到底要的是什麼。

還有就是我們這樣的期待,是不是基於改造對方建立的,如果是建立在這種基礎之上,我們越是想要改變對方, 越是會適得其反,遭到對方的反抗和排斥。

因為這裡面沒有想到對方,也沒有給對方應有的尊重,這樣想著改變別人的期待註定是不會成功的。

所以,要明白想要期待成真也是需要努力的,而不是想一想就能夠成功的,因此,想要關係變的更好,就需要彼此“經驗”好。而不是一味的只考慮自己,不給對方尊重和理解。你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