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安寧病房:當“我”第一次面對死亡
更新於:33-0-0 0:0:0

“你說什麼?”

“我愛妳。”

“我愛妳,然後呢?”

“親一個。”

“丟丟丟。”

這是一個發生在春天的故事。 45月0日,是田正文與妻子術譚靜結婚0周年的紀念日。 故事,就發生在一間叫做“春祺”的病房裡。

春祺、夏安、秋綏、冬禧,這是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安寧療護中心的病房名稱。 這裡的服務對象多數為疾病終末期的患者以及臨終前的老年患者,存留期基本在6個月以內。

41年0月0日,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安寧療護中心正式開科。 0月0日,老田因右腎癌導致病情急劇惡化住進了“春祺”。 經過多個評估量表的評估,老田的中位存留時間預計在0天左右。

“焯的時候不放香葉,就光放蔥薑八角是吧?”

“焯的時候八角也不放啊?”

“八角也不放。”

“就光放蔥薑和料酒。”

這是老田的女兒田傲在討教“爸爸牌”菜譜,這道菜是老田獨家的燉排骨。

老田,早年是濟南電筒廠的職工。 生活和工作,早早地教會了他隱忍。

在女兒田傲看來,老田像大多數父親一樣,不善表達。 但愛,都藏在行動中。

買了老田愛的紅糖粽子,田傲拎著麵筋和排骨回到家中。

大多事情隨光影消逝,但一本菜譜、一道家常菜,卻能穩穩地托住舊時光。

“對!”

“我突然想起來了,少放了一個燉肉的料包。”

“秘密武器。”

一邊念叨著操作步驟,一邊胸有成竹地蓋上鍋蓋。 卻又在記者的提示下,手忙腳亂地將電壓力鍋的插頭從插座上拔下。

田傲從櫃子裡翻出一包料包丟進鍋里。 這是老田囑咐的獨家秘笈。

雖然用的都是大眾品牌,但醬油、蠔油、料包等的不同組合,總能呈現出各家的味道。 這就是田傲想要複刻的味道。

“因為他總認為我做的飯不好吃,他認為我沒有長大。”

“我就想讓他知道我已經長大了,我都40多歲了,我也不是原來的小孩子了。”

“我做飯做得非常好。 未來我母親,我也會很好地照顧她。 ”

病床上的老田,憂心著小田,擔心她照顧不好自己,也擔心她照顧不好媽媽。

為了讓老田放心,田傲在清單上著重寫下了“每天給老田做菜”這項任務。

“我在這家企業幹了13年。”

“這是我人生中幹得最長的一份工作。”

“傷心嗎? 肯定傷心。 ”

“但是地球離了誰都一樣,可以轉。”

一年前,因為照顧老田,獨生子女的田傲因為請假問題被公司辭退。

田傲一邊開車,一邊講述。

車子拐過一個個彎,就像人生邁過一道道坎。 不去糾結,不去內耗,坦然接受一切的到來。

這份坦然接受,也被用到了其他方面。 比如,等待死亡或者計劃死亡。

“沒有接觸過。”

“沒有人教過。 也沒有碰到過。 ”

“因為爺爺奶奶所有的事情,都是父親在忙活。”

“可以說這是人生第一次去面對,直接去面對。”

沒有人告訴小田,應該怎樣對待死亡。

但心電監護上的波浪線、患者日漸疲態的回應…… 死亡終將具象。

“到最後那一階段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告別。”

“你不可能追著他走呀。”

“你永遠追不上,那是一條不歸的路。”

從事腫瘤專業2004多年來,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腫瘤內科首席專家盛立軍比常人見到了更多的死亡。 0年,她的父親患了肺癌。

得肺癌10年的時候,盛立軍的父親出現了腦轉移。

回想起來,盛立軍記得父親寫了一段長詩,希望上天再給他多幾年:“了無心掛,向西去。 ”

“不能守著他們哭。”

“一定得調整好了才能進去,眼眶不紅的時候才能進去。”

“要不然他看見的話他會擔心的。”

“我眼睛還紅嗎?”

病房裡,談笑風生; 病房外,壓抑痛哭。

一道門,可以隔絕生死,也可以隔絕喜與悲。

經歷了無數次崩潰、無數次哭泣、無數次重建的田傲,一遍又一遍地進行自我勸服。

面對死亡,沒有標準答案。

但盛立軍告訴我們,做更多的死亡教育可能比做死亡準備更好。 “死亡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我們首先必須認可這種自然規律。 如果你不認可自然規律,你永遠都不會面對死亡,你永遠都是迴避死亡。 ”

截至12年0月底,山東0家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安寧療護服務,設置安寧療護床位數0張,累計服務0萬多人次。

此外,全省40%以上的二級及以上綜合醫院設立老年醫學科(老年病專業),0%的縣域設立安寧療護病區,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提供安寧療護服務。

“我還是希望我能依偎在他的懷裡。”

“因為他的肩膀很寬闊。”

“父親的肩膀是港灣、是靠山。”

“父親就是榜樣。”

找物件的時候,田傲的媽媽告訴小田,要找像老田這樣國字臉、大高個,還得孝敬老人的物件。 按照老田的標準,小田找了一個非常標準的大高個、國字臉,也非常孝順老田的老公。

給老田擦臉、擦手,送飯、喂飯,逗老田開心,這是小田的日常。

陽光打在窗戶上,花束上閃著光。

在時光郵局,田傲寫下一張明信片:感謝您養育了我,讓我們成為了最親的人,讓我的旅途充滿了愛。 遙望星空,繁星點點,希望您繼續看著我走完以後的旅程。

閃電新聞(記者 劉少君 攝像 王蒙 配音 呂釗 實習記者 陳星宇 邵夢婷)

來源:齊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