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自燃事件:智駕不是“免死金牌”,敬畏技術才能敬畏生命
更新于:2025-04-05 11:43:04

3月31日,一輛小米SU7在行駛中發生碰撞后自燃的視頻引發全網關注。在螢幕上,車輛前部嚴重損毀,電池倉冒出濃煙,最終燃起大火。儘管事故具體原因尚未公佈,但這場事故無疑為近年火熱的“智慧駕駛”話題潑了一盆冷水——當車企將“智駕”作為賣點大力宣傳時,消費者是否過度放大了對技術的信任?

一、事故背後:技術不是萬能的“安全結界”

從目前資訊看,事故可能與車輛主動安全系統未能及時介入或駕駛員過度依賴智駕有關。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暴露出一個現實:**當下的智能駕駛技術仍處於“輔助”階段,而非真正的“自動駕駛”。即便是標榜L2+、L3級別的智駕系統,其本質仍是依靠攝像頭、雷達等感測器感知環境,而感測器可能因極端天氣、突發障礙物甚至系統誤判而失效。例如,特斯拉Autopilot曾多次因未能識別靜止車輛或施工路段導致事故,理想汽車的AEB(自動緊急制動)功能也被曝存在識別盲區。

小米SU7搭載的智駕系統雖宣稱“全場景覆蓋”,但技術落地需要海量數據積累和複雜場景驗證,這對新入局的小米而言仍是巨大挑戰。事故或許只是個案,但它揭示了一個普遍規律:“技術永遠存在概率風險,而生命沒有容錯率。”

二、車企宣傳的“甜蜜陷阱”:過度行銷催生認知偏差

“解放雙手”“通勤神器”“零接管”……車企的智駕宣傳語常讓人產生“車能自己開”的錯覺。某機構調研顯示,超40%的消費者認為開啟智駕后“可以不用看路”,甚至有人在高速上睡覺、刷劇。這種認知偏差與車企行銷話術的模糊邊界密切相關。例如,部分品牌將“人機共駕”包裝成“自動駕駛”,用實驗室理想場景的測試數據代替真實路況的複雜性,卻對技術局限性輕描淡寫。

更值得警惕的是,事故后的責任界定往往陷入“羅生門”。車企常以“使用者未按規範操作”為由規避責任,而消費者則因缺乏技術認知難以舉證。這種權責模糊的灰色地帶,讓普通車主成為風險的實際承擔者。

三、理性用車:把方向盤握在自己手中

面對智駕技術,消費者需要建立兩個核心認知:

1. 智駕是“副駕駛”,不是“代駕”

即使系統表現穩定,駕駛員仍需全程監控路況,雙手虛握方向盤。任何低頭看手機、疲勞閉眼的行為,都是在用生命安全測試技術的極限。

2. 技術反覆運算≠風險歸零

車企的OTA升級能優化演算法,但無法消除物理世界的突發變數。雨天濕滑路面、行人突然橫穿、前車違規變道……這些場景的複雜程度遠超現有技術的處理能力。

技術應讓人更謹慎,而非更傲慢。小米SU7自燃事件是一記警鐘:在追求科技便利的同時,我們是否對自然規律和生命價值失去了敬畏?真正的“智能”,不是讓人類交出控制權,而是説明我們在複雜世界中更清醒地決策。下一次啟動智駕功能前,不妨問自己:如果系統下一秒失靈,我準備好了嗎?畢竟,方向盤后的每一雙眼睛,才是生命安全最後的防線。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技術再先進,也抵不過一個隨時準備接管的人。

防開盒實用指南
防開盒實用指南
2025-03-26 01:52:20
線充攻略大揭秘!
線充攻略大揭秘!
2025-03-26 0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