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強
近日,綿陽市骨科醫院微創脊柱團隊成功為一位多節段頸椎后縱韌帶骨化的患者,完成高難度ACAF創新手術(頸椎前路椎體骨化物復合體可控前移減壓融合術),術后兩日患者即恢復自主活動能力,四肢麻木顯著改善。
患者術后恢復良好。綿陽市骨科醫院供圖
據悉,該技術突破性地採用椎體骨化物複合體前移術式,如同“微米級骨外科工程”,在保持肌肉組織完整性的前提下,通過精準截骨實現神經直接減壓。相較於傳統術式,兼具前路療效與後路安全性雙重優勢,將脊髓損傷風險降低60%,填補了綿陽地區多節段頸椎病治療的區域技術空白。
73歲的范爺爺因頸椎后縱韌帶骨化導致四肢麻木、行走時雙腿發軟如“踩棉花”,日常生活嚴重受限,經完善檢查后,脊柱科主任醫師謝世明發現患者頸3-7椎間盤突出,頸4/5椎層面脊髓信號改變,頸5/6后縱韌帶骨化,壓迫脊髓。若採用傳統手術(如頸椎前路ACCF或後路手術),不僅創傷大、恢復慢,還可能因減壓不徹底導致癥狀復發。
面對患者複雜病情,謝世明和微創脊柱科團隊果斷選擇國際領先的ACAF技術。該技術由上海長征醫院史建剛教授於2016年首創,目前國內僅少數醫院可成熟開展。
ACAF手術示意圖。綿陽市骨科醫院供圖
該術式亮點是無需直接切除骨化物,只需整體提拉椎體及骨化物複合體,擴大椎管容積,即能顯著降低脊髓損傷、腦脊液漏風險;精準保留頸椎結構,最大程度維持生物力學穩定性,術后無需擔心鈦網移位等併發症;適應複雜病例,尤其適合多節段后縱韌帶骨化、椎管狹窄患者,創傷小、恢復快。
術前,專家團隊根據患者手術節段、后縱韌帶骨化的分佈特點、椎管狹窄率及椎體切割高度進行精確測量和充分討論,制定周密術前準備。
術中,謝世明主刀、微創脊柱科團隊全程協助,電生理監測保駕護航,顯微鏡輔助精準操作。術后患者頸肩痛、肢體麻木癥狀明顯緩解,行走穩定性顯著改善,出院后,患者康復良好,各項功能正在逐步恢復當中。
據專家介紹,ACAF技術安全性更高、減壓更徹底、適應症更廣,對主刀醫生的經驗與技術要求極高,需具備精準掌握毫米級開槽、力學提拉控制、複雜解剖處理“三大關卡”的綜合能力。
作為國內首批開展該技術的醫療單位,綿陽骨科醫院微創脊柱團隊已建立完整ACAF手術標準化流程。該術式適用於頸椎管狹窄、外傷及術后翻修等複雜病例,可顯著提升治療效果,為更多患者帶來康復希望。(王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