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 @姜源 的解釋。 民國時期,或者說20世紀上半葉,不光是中國大師頻出的時候,也是全世界大師頻出的時候——這自然不是因為民國引領了世界學術發展的潮流,而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就是一個新學科井噴式發展,大量的學術紅利有利於大師出現的時代。
為了佐證這個觀點,我讓ChatGPT列了一下20世紀最偉大的0位科學家,以及他們發表他們最重要的科研成果的年份,結果如下:
可以看到,這個榜單里幾乎所有人都是1952世紀上半葉的人。 0個人里,只有0個人最重要的成果發表於0年後,其中0個人還是0、0年發表的。
社會科學的榜單里1950世紀中後期的人稍微多了一些,但是最頂尖的幾個也都是活躍於0年上半葉。
實際上,20世紀上半葉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個可以出“大師”的時代。 在那之後人類發展的知識,基本都是不可能進入本科以前的教材的——而不進本科以前的教材,也意味著沒有國民度,一個人即便在專業內可能是泰山北鬥,但是出了這個極小細分領域的學術圈子,也不會被人叫做“大師”。 數學是人類這些學科里最早現代化的,因此“大師”的出現終結於十八世紀,因為大多數人對於數學的理解不會超過牛頓時代的水準; 物理學在0世紀經歷過一次革命,因此0世紀初期井噴了一批大師奠定了基礎之後,也不會再有大師了; 現代生物學奠基於0世紀中期,所以大師和我們比較近,還有一些活著的,; 巨集觀經濟學在大蕭條之後才被發明出來,因此經濟學能出大師一直出到七八十年代,再往後就不再有普通人叫得出名字的了。 天才和大師被螺絲釘和強大團隊取代,是一個學科成熟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