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華維
3月31日,黃金價格一度突破3100美元/盎司,再創歷史新高。2024年以來,國際金價至少40次打破歷史紀錄,“打金”和黃金一齊步入熱潮。預約已逐漸成為上海打金店的規則,多名打金店主稱,工作日最好提前一天預約,週末則建議更早預約。
和品牌店不同,在打金店,黃金顯露出它最本質的價值。無論舊金飾是什麼款式、承載著什麼記憶,或乾脆是經濟屬性強烈的金條、金豆豆,唯一重要的是克重,它們都會被熔化為液體,再經過加工,變為新的首飾。店內的票據上,大多記錄著幾項數據:來料克重、勝重清心、損耗及工費。在打金分享、避雷等社交平台內容中,人們討論著純度變化、損耗等情況。最終,打金的優勢被濃縮為“性價比”。
新的管道互聯網也與打金發生了碰撞。打金師傅嘗試接觸互聯網,在上海開店10年的查代星,通過社交平臺,成為網紅“查師傅”,他最大的標籤是經驗,23年金工師傅。互聯網浪潮下成長的人也開始接觸打金,90後李晶兩年前開設了“週末打金”首店,通過社交平臺“引流”,每天都有人在網路上觀看店內打金直播。
然而,隨著金價波動,以“性價比”為特色的打金店,是否會與黃金一同經歷震蕩?打金熱究竟只是短暫的潮流,抑或是找到契機,發展出新的生機?幾名打金店主試圖給出他們的答案。
·1·
在網路上走紅的老牌打金人
為顧客定製遊戲角色金頭盔
查代星在上海鄂爾多斯廣場開店已有10年,入行則更久。在過去,他或是珠寶加工廠工人,或是店內師傅,為其他珠寶從業者供貨。2015年,他即便擁有了以自己姓氏為招牌的“查師傅金工鑲嵌”店,仍以向同行供貨為主。
2021年,查代星在朋友的建議下,拍下了第一段短視頻併發佈在社交平臺上。此後,消費者個人直接定製金飾,成為了“查師傅金工鑲嵌”的新模式。到今天,他的打金店內,個體消費者訂單已經過半。
查代星的店鋪開在鄂爾多斯廣場,鄰近被稱作“上海水貝”的紫錦城百貨,是上海打金聚集地。過去,這兒是上海阿姨們的淘金地,而隨著在社交網路走紅,年輕人變多了。記者看到,在查代星的店裡,一名老人走進來說,是孩子們選中了這家店,已經提前在線上和師傅預約了。不久後,又一名年輕男性進店,說著要把幾個月前打好的金首飾,再換個款式。“我這換個款式要工費,但金價漲了,其實我還賺了。”年輕人說。
還有兩名顧客並未來到現場,而是直接在微信上與查代星溝通。他們都是特殊定製,一個人發來了一張遊戲截圖,希望能定製出角色的頭冠;另一人則是發來了一張明星結婚照,希望能在金幣上雕刻同款人物圖像。查代星不知道這是什麼遊戲、什麼明星,不過,他店內的師傅可以通過照片完成3D建模,在買家確認後,製作模型,加工完成定製。
但查代星觀察,店內最流行的款式,還是古法素圈。這是手鐲中的基本款,不用建模,沒有紋路,工費相對便宜,整體簡潔耐看。在查代星看來,款式並非主要影響因素,放心、性價比高,才是選擇打金的主要原因。“當面看打金,不用擔心被換金、偷金。能做成首飾,但算上工費,還比品牌店便宜。”在查代星的店內,打金過程產生的損耗,將以金豆子等形式補給客人,而損耗的金粉則會被回收。
“立等可取”這是打金行業店鋪的特點。大多數情況下,打金都能在當天完成。十來平方米的鋪面內,一張供顧客等候的沙發、一個展示樣品的櫃子。除此之外,都是加工區域。櫃子內的樣品不算太多,手鐲有13款,多以簡單造型為主。
一名女性顧客時而坐在沙發上,時而湊在工作台邊,觀看打金進度。她正在等候自己的捲草紋手鐲。捲草紋是一種紋路,和其他紋路類似,在通過鋼模壓制后,查代星再次篆刻增加立體感,最後耗時近1個半小時。這已是當天的第三單。查代星介紹,店鋪往往在上午9點半開門,下午6時關門,但近年來顧客多、排單多,會延長收工時間,“前兩天一直到晚上12點多才回家,兩個師傅在這兒,也忙不過來。”
·2·
她3年時間開2家店
請來高校教師任技術總顧問
2023年,李晶把打金工作室“週末打金”搬離了豫園一帶,改為開在黃浦區申報館樓里。離開了打金聚集區,又在寫字樓里,她的客源最初幾乎完全來自線上。如今,“週末打金”的帳號在社交平台上已經有2.7萬粉絲。
2025年,在人民廣場附近的兆豐廣場里,李晶主理的“週末打金”開啟了第二家店,比起首家工作室的規模,這一家面積多了四五十平方米,整體結構仍然不變,包括等候區、加工區和辦公區。
兩面牆,一面掛著139張照片,全是店內的款式。李晶說,店內每個月都會推出5至10款新款,主打“千元級輕奢黃金”。在她看來,打金消費者追求的是有性價比的新鮮感,有顧客每過一兩個月,便會來重新換款,“這就像買衣服一樣,總會有看厭倦了、想要新的時候。”而打金店,則被她比喻為“黃金衣櫥”。
另一面牆則是榮譽證書,大多屬於沈榮鋒,店內的年輕店員稱呼他為“沈總”。沈榮鋒是李晶的老師,也是不少店員的老師。公開資料顯示,沈榮鋒在一所高校任職珠寶產業學院院長。
李晶告訴記者,自己邀請沈榮鋒合作,如今由沈榮鋒擔任品牌技術總顧問。他為團隊制定工藝標準,包括《打金十二道品控準則》要求,也會將錾刻、錯金等技法納入培訓體系中。“店內,每一項設計都需要通過古法質感檢測,要求呈現手工捶打的自然肌理與啞光色澤。”
“年輕化”是“週末打金”的一大特徵,除了款式多樣、新鮮,團隊也整體年輕化,大部分為年輕人,部分來自企校合作。李晶解釋,在技術學校內,尚未有專門的“打金”專業,珠寶設計專業有金工操作經驗、設計審美,學生們經過培訓后參與工作,目前主要由校方推薦。
在款式牆中,一款名為“非遺花絲工藝系列”的產品,便出自畢業生之手。“她在學校時學習的就是花絲(注:一種細金工藝),來到我們這兒后,便創作了這款產品。這項工藝複雜,工費比較高,有些客戶會比較喜歡。”據李晶透露,團隊核心成員的月收入可達萬元。
·3·
線下線上融合
讓傳統金藝在當代消費市場煥發活力
入局者越來越多。記者注意到,在短視頻平臺上,出現了不少關於“打金培訓”的機構帳號,多成立於2022年、2023年,甚至有“珠寶短視頻行銷”的帳號,部分培訓機構發佈視頻標題包括“2萬元開打金店花小錢干大事”“40天小白零基礎學打金”等內容。
查代星不認為,簡單的培訓就能入行。根據他的經驗,困難的並非某個步驟,而是經驗積累,包括對細節的處理、對材質的判斷等。如今,他的店內共有3個師傅,每個師傅都會接觸全套流程,這是查代星自己的成長路徑。不過,這不算行業常態。
來到上海之前,查代星在廣東多個珠寶工廠工作,價值高昂的黃金飾品,同樣是流水線產品,製作金飾的工藝被拆分成細節步驟,不同的工人負責一項,專職噴砂、篆刻等,有時,複雜的篆刻內容,也拆解成幾步。他記得,那時,技術來自境外,每個區域總有一名師傅帶教。“單學一個步驟不難,幾天下來,就能操作了。”
“年輕人學東西會比我們快,不過我們會更有經驗一些。”查代星說。商店,其他師傅如遇到問題或細節需要進一步打磨,將交由查代星處理。
李晶也認為,找到一名熟悉全套流程的打金師傅並不容易。比起年輕人,年長的師傅們也會在技藝上更成熟。“我們現在是‘雙軌制’人才梯隊,外聘資深工匠專攻複雜工藝,年輕團隊主責設計研發與標準化生產。”
在李晶看來,“古法工藝是根,年輕化是翼。我們不做‘大而全’,而要成為黃金界的‘小眾設計師品牌’。”
如今,“週末打金”團隊分為兩部分,線下包括設計、生產等,線上則為運營團隊,通過社交平臺,以“工藝紀錄片”“打金Vlog”等內容展示古法製作過程。
未來,李晶計畫著,進一步聯合高校開設非遺工藝選修課,並推出定製化服務,“讓傳統金藝在當代消費市場持續煥發活力”。(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陳馨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