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這家店火爆全上海!如今門店開到了新加坡
更新于:2025-04-03 09:10:12

  2020年冬天,

  一隻毛茸茸的熊爪,

  溫暖了整個上海。

  那時,

  在徐匯區永康路上,

  熊爪咖啡開出首店。

  和普通咖啡店不同,這家小店看不到店員,沒有桌椅,不能堂食,只有一面開了不規則窗洞的灰牆,點餐也只能通過二維碼。

  與眾不同的是,你的咖啡是由一隻黃褐色的熊掌遞出來的,它會跟你招招手,偶爾還會送出一朵玫瑰花。很多人圖新鮮,去排隊拍照打卡,也有人覺得這是形式大於內容,和其他網紅店一樣,熱度過了也逃不過倒閉的宿命。

  但了解背後故事的人,

  更願意稱它是“最有溫度的咖啡店”。

  因為窗洞背後,

  是一群殘疾人努力走出的就業路。

  一名顧客與伸出洞口的“熊爪”互動(2020年12月4日,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從首店開始,到首家輪椅咖啡師門店、首家視障人士創辦的咖啡店……熊爪咖啡創始人王湉說,這幾年,他們的腳步從未停止,如今在國內共開出了14家門店,還在新加坡開設了首家海外分店。殘障員工占九成以上,並持續為殘疾人開展培訓、提供就業機會,也持續收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援。

  黑暗中的咖啡館

  和王湉的對話,是在黑暗中進行的。在太古匯二樓,接過他遞過來的盲杖,我交出手機,和他一起走進咖啡店。一秒後,周圍伸手不見五指。

  “歡迎來到我的世界。”一片漆黑中,店員陳思穎的聲音是唯一的安撫,“跟著我的聲音走,放心,非常安全。”

  步入完全的黑暗,先是輕微的眩暈,隨之而來是恐懼,我只能用提問來掩飾慌亂:“我應該睜著眼睛還是閉著?”“為什麼感覺前面就是深淵?”

  平時幾秒就能走十米,此時我卻開始原地打轉。盲杖成了我的“眼睛”,小心用它探索,才敢踏出一步。一段時間後,我逐漸適應了這個世界,恐懼才慢慢減少。

  陳思穎耐心安撫:“放輕鬆,這裡是一片森林,你聽到了什麼?”依著她的引導,我側耳去聽,遠處傳來鳥鳴,似乎還有海浪的聲音。“沒錯,穿過森林,就到我們海邊的咖啡小屋了。”她的聲音很溫柔,按照指示,我摸到了身邊的牆壁,以及挨牆放置的桌椅。

  坐下後,陳思穎提醒,“你的右手邊有一個杯子,裡面有阿拉比卡和羅布斯塔兩種咖啡豆,一大一小,你可以摸摸看”。我摸來摸去,好像沒有區別?“別著急,慢慢感受。”她輕聲鼓勵,並介紹著這些豆子的來歷,此時傳來了一陣雷雨聲。“聽,小木屋外下雨了,這雨聲來自雲南普洱,我們的咖啡莊園。”

  陳思穎遞過來兩杯咖啡,並提醒,它們極具“上海特色”,可以好好感受。冰咖啡入口,是鹹甜交織的鹽汽水味,還混著血橙的清爽,而熱咖啡裡,則充滿大白兔奶糖的香甜。再配一口濃郁的巧克力蛋糕,這是一次神奇的下午茶體驗。

  一來一回,食物下肚,黑暗帶來的不適慢慢褪去,大家也打開了話匣。王湉說,兩年半前,熊爪咖啡就開了兩家盲人咖啡店,但很多客人在小程式上點單,並不知道咖啡是盲人咖啡師做的,拿起就走了,幾乎沒有交流。還有人在一旁觀察,說他們這麼熟練,不像是看不見的。“我們就想,只有讓旁觀者進入他們的世界,才能有直觀的感受。”

  從去年8月到12月,籌備了四個月後,這家由盲人設計和經營的咖啡館誕生了。“設計的過程中,我們靠手摸建模,把每一米每一寸都記在腦子裡,安排好桌椅的位置和合理的動線。”陳思穎說,進出他們會帶大家靠右走,桌角和凳角都裝好了防撞條,在這裡,安全是第一位的。

  團隊的6位合夥人都是視障人士,除了陳思穎,還有張之雯、殷天保、殷天佑、謝丹玲、薛凝莎。他們分工合作,有人製作咖啡,也有人負責送餐,每個人都佔有股份。00后薛凝莎是店裡最小的,心思也很細膩,她說:“客人們有的來談生意,有的來敘舊,也有的來談戀愛,還有的一個人一坐就是幾個小時,他們說,在這裡交流更走心。”

  輪椅上的咖啡師

  在松江區的上海市養志康復醫院(上海市陽光康復中心),熊爪咖啡開出了首家輪椅咖啡師門店。這裏不僅是一家服務院內需求的咖啡店,也是面向各類殘疾人的咖啡師培訓基地。店长王晓燕就是一位轮椅使用者,被大家叫作燕子,她總像燕子一樣忙個不停。

  今年3月,燕子剛飛去了維也納。在今年揭曉的Zero Project年度評選中,熊爪咖啡在上海市殘聯的指導下,憑藉其開創性的殘障群體就業支援模式,從全球90個國家的522個入圍公益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77個獲獎專案之一。

  “這是我第一次出國,飛了13個小時,雖然很累,但這是一次超棒的體驗。”燕子還在當地度過了自己的41歲生日,她爽朗地說,像現在這樣可以獨立出行,獨立工作,對小時候的自己來說無異於天方夜譚。

  燕子剛出生,就被發現存在先天性脊柱裂,在7天大和5歲時,她做了兩次手術,但無法改變她需要終身坐輪椅的命運。13歲時,她生了很嚴重的褥瘡,高燒不斷,一周要吊水五天以上,這樣的狀態持續了近兩年。

  她伸出雙手,手背上的白色小點還依稀可見,“這些都是當年扎針的地方,當時我整個人瘦到皮包骨頭,每天都在暈暈乎乎地睡覺。”燕子說,她的視窗朝著街道,但她只能聽到路上的聲音,視線所及只有對面那幢把天空遮得嚴嚴實實的高樓。

  喜歡哈利·波特的燕子時常會代入哈利的視角,自己彷彿也被困在了小小的樓梯間,無法獨自走到馬路上。直到2012年,28歲的燕子在養志康復醫院參加了市殘聯開辦的脊髓損傷者“中途之家”(現更名為“希望之家”),學會了很多實用的生活技能,她才真正走出了家門。

  “畢業”后,燕子選擇留在養志康復醫院社工部做社工,成為“希望之家”的助教和班主任,為更多人提供説明。不僅如此,她還參加了上海殘疾人籃球隊,學起了輪椅舞,還自己拍攝製作旅行視頻,日子慢慢充實起來。現在,她又有了一個全新的身份:熊爪咖啡聯合創始人兼店長。

  這家店的落地,前後歷經了一年多的醞釀。養志康復醫院社工部主任李楠介紹,新院區建設時,他們就考慮在院內開設咖啡店,“一方面是滿足醫護人員的需要,另一方面,我們醫院主要服務殘疾人,也希望能幫助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就想到了與熊爪咖啡合作。”

  李楠解釋,這家門店的開設也與市殘聯“希望之家”項目有關,這一專案2009年開設至今,每年為100名脊髓損傷者提供康復訓練。“康復訓練是社會化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解決就業問題,我們希望通過技能培訓,為他們提供可能的工作機會,於是和熊爪咖啡一拍即合。”

  為此,門店的裝修都是為了輪椅消費者特別定製的,比如矮一些的吧台,能抽拉的冰櫃等等。如今,店裡共有包括燕子在內的6名咖啡師,上百位脊髓損傷傷友來進行過職業體驗康復訓練,一名肢殘人經過培訓已經在熊爪咖啡的其他門店上班了。燕子還提到,他們會將部分收益捐給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用來説明殘障夥伴康復和就業。

  每天一大早,燕子就坐著電動輪椅來到醫院。咖啡店早上7點半開張,一直運營到下午5點,日均銷售200杯飲品,不僅有咖啡,還開發了中醫茶飲,很受病人和家屬的歡迎。許多人喜歡來這裡,坐在大落地窗前曬曬太陽、聊聊天,“因為這裡很輕鬆,沒有‘病房感’。”

  更多改變正在發生

  熊爪咖啡的誕生,多少有些偶然。最開始是因為王湉得知,2019年全國殘疾人技能大賽冠軍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陳瑩瑩獲獎后遲遲找不到工作,便想帮听障的她开一家咖啡店,於是,他想到了熊爪的形式,瑩瑩也成了首家門店的店長。

  一炮打響后,4年多的時間里,熊爪咖啡一直受到各界的認可,也得到了很多説明。王湉說,自成立起,他們就試圖走通公益咖啡的模式,在“活得好”之前,先要“活下來”。目前,熊爪有14家門店,各店業績表現不一,部分時期實現盈利,有時也會出現虧損,總體實現了收支平衡。

  2021年4月9日,聽障咖啡師阿肯和他的咖啡夢(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對王湉和團隊而言,他們的最終目標始終是減少健全人對殘疾人的歧視。而另一個更具象的目標則是,給1萬個殘疾人提供就業機會。王湉說:“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到大,經常看到身邊有殘疾人咖啡師、麵包師,他就不會對殘疾人抱有那麼多歧視。”

  熊爪咖啡有的門店開在寫字樓下,開店一年後,王湉和樓里的員工交流,發現他們很接納殘障夥伴,“大家覺得彼此很平等,你是咖啡師,我是客戶,你在上班,我也在上班,沒有什麼偏見。”

  目前熊爪咖啡有上百位咖啡師,2021年他們在雲南簽約了咖啡莊園後,殘障員工已經可以參與到從種植、採收到烘焙、沖泡等咖啡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去了。“辦法有很多,我們總會離1萬人的目標越來越近。”王湉笑起來,“我現在每天都給自己洗腦,只要努力下去就一定能成。”

  更多改變也在發生。曾經,因為無法和客人溝通,聽障咖啡師很難找到工作。熊爪咖啡火了以後,咖啡行業用人市場也出現了一些特別的轉向——更多店願意雇聽障咖啡師了。還有咖啡店想多開1000元,從熊爪咖啡挖幾個“熟手”。“員工說他們不會走,但我反而高興,這說明行業內已經看到了他們的勞動價值,也說明我們培訓的路子能走通。”王湉說,在熊爪咖啡工作過的殘疾人,也有人回老家“二次創業”,看到他們生意不錯,他很高興。

  多方注意力,也因為熊爪咖啡彙聚在一起。“一些互聯網公司、媒體給了推廣助力,有的商業體在開店租金等方面給予支援,有的企業聘請殘疾人成為他們的員工,這都是我們想看到的。”王湉說,他們與奈娃家族、米其林、美團、上海電信等企業都合作開了店,還與很多品牌聯合舉辦了多場活動,擴大影響力。

  除此之外,上海許多街道也主動表示,希望這樣扶助殘疾人的咖啡館可以落地轄區。還有金融機構要為熊爪咖啡拓店提供低息貸款,也有咖啡機的製造商要為他們提供定製設備。而熊爪咖啡也早已摸索出了AR眼鏡、震動裝置、無障礙佈局等一系列輔助設施……對更多殘疾人來說,一條進入咖啡行業的路徑已經越發清晰。

  就像燕子說的,只要樹立信心、勇敢出發,殘疾人也能被全世界看到,“我們只是身有殘疾,但依然可以在生活中施展魔法。”

  轉自| 上觀新聞

來源: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