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的一大特色:教育領域的自由
更新于:2025-04-03 03:22:22

孔子在教育領域的自由,主要呈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是自由的講學地點。

現代社會想要求學,不論是公辦大中小學,還是各式各樣的技能培訓機構,教學主要發生在課堂裡、實驗室里。孔子上課,完全不講究這些。除了孔子辦學時的杏壇之外,生活中的任何地方都能夠成為他授課的課堂。

孔子的弟子跟著老師周遊列國,所以前往列國的路便成了教學的課堂。即便孔子與弟子被困在陳國、蔡國的交界處,身上帶的乾糧都吃完了,隨時都有可能餓死時,孔子仍不忘給學生們講課:“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樣的講課方式,放到現在來看就是“生活就是教育”,足足領先外國二十個世紀。

其次,是自由的教學氛圍。

孔子上課時,絕不像現在的老師上課一樣,一個人在講臺上講,一群學生在下面聽。孔子傳授知識的方式,主要是靠交流與溝通,而不是填鴨式的灌輸。在很多時候,孔子的學生講得比老師都多。大家湊在一塊,其樂融融,每個人都能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孔子則對弟子的認知提出指正和引導。

這樣的課堂氣氛,豈不就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國外課堂氛圍”?

《侍坐》一章里提到,曾子、冉有、子路、公西華四人坐在老師的身邊,與老師談論自己的人生目標。子路對治軍感興趣,冉有則志在治國,公西華想要成為祭祀方面的人才,而曾子卻始終在彈琴。孔子點名讓曾子說出自己的理想時,曾子說自己最喜歡與朋友們外出郊遊。在學生們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後,孔子給予逐一點評,隨後讚揚了曾子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