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這3種食物是你的“敵人”,你還在吃嗎?
更新于:2025-04-03 00:34:36

糖尿病不僅關乎血糖的調控失衡,更與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等多種嚴重併發症緊密相連,給患者的生活品質與生命健康帶來了巨大挑戰。

而當我們深入瞭解2型糖尿病這一日益普遍的慢性疾病時,不能忽視它與日常飲食之間錯綜複雜而又至關重要的聯繫。

飲食,作為我們獲取能量與營養的主要途徑,直接影響著血糖水平的波動與胰島素的敏感性,而這正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核心所在。

一、2型糖尿病與飲食有什麼關係?

近些年的科學研究表明,飲食因素是糖尿病的主要誘發、影響因數。食物中最典型的糖尿病誘發成分——高碳水化合物,它是人體第一供能物質,也是影響血糖水準的主要因素。

眾多碳水化合物中,易於被身體迅速消化吸收的糖漿和白麵包,影響尤為顯著。

當我們攝入這些簡單碳水化合物時,它們會迅速轉化為葡萄糖進入血液,導致血糖水準在短時間內急劇上升。

這種快速的血糖波動不僅可能引發即時的能量高峰和隨後的低谷,還會使胰島細胞因過度工作而受損,胰島素分泌不足或作用減弱,血糖便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從而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風險。

日常飲食中還要注意脂肪的攝入量,脂肪組織不僅僅是一個能量儲存庫,它還能產生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包括脂肪細胞因數和炎症因數。

當脂肪組織過多時,這些物質的分泌量增加,它們能夠干擾胰島素信號傳遞的途徑,影響胰島素在肌肉、肝臟和脂肪組織中促進糖酵解的作用;內臟脂肪逐漸積累增加,還會導致胰島素抵抗的發生,進而發生2型糖尿病。

而食物中的膳食纖維則與碳水化合物、脂肪相反,在控制血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它通過增加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體積,減緩食物的消化速度,從而避免血糖水準的快速上升。膳食纖維還能改善腸道健康,促進有益細菌的生長,這些細菌可以改善腸道對糖分的吸收,併產生對胰島素敏感性有積極影響的短鏈脂肪酸。

一些類型的膳食纖維,如可溶性纖維,可以與糖分子結合,形成一種凝膠狀物質,減緩糖分的吸收,從而降低血糖反應,避免出現糖尿病的癥狀。

研究者曾開展2型糖尿病篩查和飲食結構調查,發現當地居民每日人均膳食中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穀類、水果攝入不足,以脂肪為主的食用油和以蛋白質為主的蛋類攝入過量。

由此可見,2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與飲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纖維成分關係密切,通過改善飲食結構可以達到控制患者血糖水準的目的。

但不同於國外較為單一的飲食結構,我國多樣、複雜的飲食結構意味著糖尿病的預防與管理難度大,指導患者調整飲食結構時需要更具有針對性。有三種食物類別,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應當盡量避免或嚴格限制其攝入量。

二、這三種食物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敵人”

1)高糖食物

糖果和蛋糕這類經過加工的高糖食品,不僅富含蔗糖和葡萄糖,往往還加入了三氯蔗糖、甜蜜素、阿斯巴甜等人工甜味劑。

對於高血糖患者而言,他們的主要問題是血糖水平已經偏高,並且細胞對胰島素的反應性降低,即胰島素敏感性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攝入過多含糖食品,會迅速導致血糖濃度急劇上升。且人工甜味劑可能會干擾人體的代謝過程,影響腸道微生物的平衡,這無疑增加了血糖控制的難度。

糖尿病患者普遍對含糖食物持有高度警覺,卻時常不經意間忽略了某些表面上看來與高糖無直接關聯,實則可能顯著影響血糖水準的食物或飲品

“無糖”標籤下的餅乾與蛋糕,儘管它們以“無糖”為行銷賣點,但往往難以完全擺脫甜味劑的添加,且這些產品本身富含碳水化合物,過量攝入無疑會對血糖控制構成挑戰,因此需嚴格控制食用量。

另外,雖然水果是健康的食物來源,但某些水果的糖分含量、升糖指數也相對較高,如西瓜的GI值就高達80。

2)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

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如紅肉、全脂乳製品、油炸食品,甘油三酯含量豐富,其分子結構中的甘油殘基,在脂解酶的作用下,能夠分解為甘油。

這些甘油隨血液迴圈,被輸送至人體的代謝中心——肝,參與非糖前體轉化為葡萄糖的過程。

若攝入甘油三酯的量超出身體所需,將導致血液中葡萄糖濃度顯著上升,影響血糖平衡。

更為微妙的是,當脂肪攝入持續超標,體內脂肪酸的代謝路徑會悄然轉變,它們逐步轉化為酮體這一備用能源。

長期酮體供能反而可能導致葡萄糖在體內的堆積,形成一個不利於糖尿病控制的惡性循環。

這種代謝適應性的變化是推動2型糖尿病病情進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有效控制脂肪攝入不僅局限於直接減少高脂食物的攝入量,更需注意烹飪方式的選擇。

糖尿病患者應當摒棄油炸、煎烤等高脂烹飪手段,這些方式往往導致食物中油脂含量顯著增加。相反,推薦採用蒸、煮、燉以及涼拌等更為健康的烹飪方式,這些方法能夠顯著降低食物中的油脂含量,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天然風味與營養成分。

3)高鹽食物

高鹽食物種類繁多,包括臘肉、鹹菜、鹵製品等。糖尿病患者若未能合理控制鹽分攝入,將導致血液中鈉離子濃度異常上升。

這種高鈉狀態與已存在的高血糖相互作用,會加劇細胞內部的水分流失,進而擾亂細胞代謝的正常秩序,出現其他併發症。

更為複雜的是,高鹽攝入會導致肝臟滲透壓增加,激活轉錄因數TonEBP,從而啟動醛糖還原酶,而醛糖還原酶的激活會促進細胞內三醯甘油的積累及胰島素抵抗,加劇糖尿病病情。

因此,糖尿病患者積極管理鹽分是一種輔助調節餐后血糖水準的新策略。

不過鹽的攝入標準應依據主食攝入量靈活調整:若每日主食攝入控制在250克或350克以內,相應的食鹽攝入量建議分別不超過2.5克和3克。而針對合併高血壓、陳舊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或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則需採取更為嚴格的低鹽飲食措施,每日食鹽攝入量應嚴格限制在2克以下。

總而言之,高糖、高鹽、高脂食物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無疑是三個需要警惕並努力避免的“敵人”。而我們之所以對糖尿病採取如此嚴謹的態度,是因為其後果遠非血糖水平的簡單失衡。長期而言,若血糖控制不力,患者將面臨一系列慢性併發症的風險。

三、糖尿病有哪些風險?

長期未妥善管理的糖尿病,易引發一系列慢性併發症,其中大血管病變與微血管病變尤為顯著,且各具特點。

大血管病變方面,糖尿病與動脈粥樣硬化之間存在緊密關聯。

高糖環境促使動脈內膜與中膜脂質加速沉積,進而形成斑塊,這些斑塊不僅阻礙血液流通,還可能破裂導致血栓形成,堵塞心臟、大腦或下肢血管,誘發冠心病、腦血管意外及下肢壞疽等嚴重後果。因此,心血管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的高發病率及致死率不容忽視。

微血管病變的病理特徵主要集中在腎臟、皮膚及視網膜等區域的微血管系統上,更為隱匿,出現細微網狀血管的基底面膜狀結構增厚。

特別是視網膜微血管病變,常見於初診的青年糖尿病患者,其高血糖環境導致視網膜缺氧、出血及滲出,構成失明的重要風險因素。

同時,腎臟微血管受損亦常見,表現為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及蛋白尿,2型糖尿病患者應自確診之初即警惕糖尿病腎病的早期信號,如持續性升高的尿微量白蛋白與肌酐比值(UACR)以及降低的腎小球濾過率(eGFR)。

此外,糖尿病在特定誘因下(如感染、外傷、不良飲食習慣或治療疏忽)可能急劇惡化,導致急性併發症如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滲狀態及嚴重低血糖,這些緊急情況直接威脅患者生命,需緊急處理。

糖尿病,特別是2型糖尿病,與日常飲食密切相關,其管理核心在於控制血糖水準與胰島素敏感性。高糖、高脂肪、高鹽食物是糖尿病患者需警惕的“敵人”,它們不僅加劇血糖波動,還增加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優化飲食結構成為控制糖尿病病情、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的重要手段。

書目

[1]師雲輝.糖尿病,血管的隱形殺手[N].醫藥養生保健報,2024-03-13(009).

[2]韓春華,吳祥鉞,上妙.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謝紊亂與視網膜病變的關係[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8,29(04):648-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