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的出圈一掃中國AI市場的陰霾,在剛剛結束的2025年第一季度,長久以來在市場上苦苦掙扎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企業迎來了春天。DeepSeek讓中國各行各業的企業家們都對AI產生了“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模型私有化部署的業務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什麼行業的都有,不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大家都想部署自己的模型”,日前,一名國產晶元的廠商負責人向澎湃科技表示,以往賣不出去的卡今年已經脫銷。
多位接受澎湃科技採訪的業內人士表示,大模型行業現已度過盲目探索期,無法提供價值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商業模式成為共識。大模型落地遠非簡單疊加垂直業務,而是需要系統性規劃、調整和升級,才能最終實現1+1>2的效果,其中,選擇更精準的場景是關鍵。當前AI產品仍然缺乏想像力,未來AI應用產品層將迎來更多改變,比拼的就是模型能力和場景理解。
企業私有化部署模型需求旺盛
“去年我們和很多客戶聊,但他們下不了決心在本地部署大模型,DeepSeek出現后很快就下定決心,變化太大了。”從年後開始至今,大模型技術與應用企業北京中關村科金技術有限公司總裁喻友平每周都在出差,雖然“忙得不行”,但這種突如其來的忙碌也讓他感到幸福。他和團隊在客戶現場做諮詢、做培訓、做部署,做服務,解答企業的困惑——企業部署大模型有何好處、如何才能又便宜又簡單地用上大模型。
DeepSeek的市場教育和垂直行業的前期積累帶動了私有化部署行業的火熱。“農曆新年過後到3月,我們積攢了上百個商機。對我們來講,數位化和資訊化發展程度越完善的企業,蘊藏的商機越多。”星環科技(688031.SH)副總裁楊一帆說,即便原先對成本極其敏感、對模型投入非常審慎的企業,如今這些企業也開始相信大模型能夠賦能業務,邁出嘗試的步伐。
“DeepSeek就像高壓鍋,讓很多人嘗到了高壓鍋的威力。企業買了高壓鍋,但燉得好不好很難說。從有的吃到吃得好,企業需要的不僅是高壓鍋,而是一個專業廚房。”喻友平說,企業真正需要的是企業級的大模型平臺,由大模型平臺提供算力、數據、模型、智慧體的統一管理。
“大模型不僅是演算法模型,它代表了人工智能的方向。”楊一帆看到的一個好現象是,企業對於大模型落地積極性高漲,認可度和信心提高了,對於大模型體系建設以及數據、知識、應用有了更深的感悟,希望利用大模型的特性引入更多智慧體,協助企業完成任務。這樣的市場繁榮能夠甄選出更多的好應用,實現商業創新。隨著私有化部署進程加快,企業對應用場景和模型價值的探討比以往更深入和專業,而非純粹停留在模型技術本身。“最終的價值還是要提升業務效能,實現業務創新,這是核心評判標準,因為除了科研院所,沒有一家企業純粹是為了科研部署大模型的。”
達觀數據董事長陳運文也感慨今年商機明顯多了。“春節過後我們接到各種需求,比如自動化審核材料、分析標書,各種單位向我們提出了基於DeepSeek構建應用的需求。”陳運文在出差間隙對澎湃科技表示,DeepSeek激發了私有化部署的商機,帶動大模型B端落地。
模型成本下降驅動需求增長
企業需求的增長一方面來自DeepSeek的市場教育,另一方面也得益於DeepSeek開源帶來的真金白銀的成本下降。
大模型私有化部署成本包含硬體成本、模型成本、平臺搭建成本、垂直應用產品成本等。多位業內人士告訴澎湃科技,DeepSeek尚未開源前,企業高價採購閉源模型,商業模型的採購價格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如果企業規模大,模型使用人數多,就要採購多套模型,成本指數級上升。但性能優異的DeepSeek開源後,企業直接免費下載使用,模型成本驟降為零。
除了模型成本,硬體成本一次投入,長期使用。硬體包括兩套方案,即英偉達GPU和國產GPU。陳運文表示,企業硬體成本普遍在幾十萬元到一兩百萬元,“四五百萬元已經算非常好的硬體了。”他表示,模型私有化部署成本降低,使得模型落地B端的速度加快。
陳運文表示,現在企業減少成本顧慮,預算可以鋪在應用層,聯合私有化部署供應商開發出真正有效的應用產品。大模型行業方興未艾、欣欣向榮,業內鉚足勁開發應用型產品,“今年很多行業都能做出大模型的創新應用系統。”
不過,喻友平算了一筆總帳,根據企業需求不同,DeepSeek開源後,企業模型落地交付的總體開支在百萬元到千萬元不等,算力成本依然不低。如果企業希望擁有自己的“廚房”,規模性企業的模型落地投入仍在千萬元級別。因此,企業的AI佈局也是“一把手”工程,“一把手”的決心和洞見決定了AI戰略。
楊一帆同時提到,企業無需再預訓練模型,模型訓練成本可以節省,但硬體成本仍會上升。不過大模型私有化部署並非完全是成本敘事,安全、數據不出域等紅線問題也是重要考量。
“對企業來講,一旦涉及業務,都要釐清核心業務的知識體系、數據流、業務流,從單純建設一個AI平台,變成系統思考數據、模型、應用、場景、運營,形成價值閉環。模型和應用同時也會產生更多知識和數據,反哺整個軟體體系,升級模型,提升業務。”楊一帆表示,大模型落地企業服務端,永遠不是模型疊加企業業務即可,而是需要系統性規劃、調整和升級,才能最終實現1+1>2的效果。“不做更改、直接使用的拿來主義帶來的欠缺,終究會反映在供應鏈上。”
“砸錢引流”被“價值導向”取代
“去年AI行業都比較沮喪,企業砸錢讓用戶體驗,但類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打法卻破不了高知人群的圈,甚至有人懷疑大模型無法通往AGI。而DeepSeek則讓AI成功破圈,並打破了燒錢引流模式。” 上海秘塔網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王益為說。大模型正在從砸錢買流量階段走向價值創造階段,“大家都想出圈,但用最簡單的那種花錢買使用者的方式,現在看來不起作用了。產品本身能否吸引使用者是最重要的,當你的產品做得足夠好或者你的能力足夠強,投放的助推力可能不需要那麼大。”
“過去行業燒錢競賽,實際上是大家不停探索研發,探索大模型商業化的路徑,探索變現的可能。今年的形勢還是在燒錢,因為需要不斷試錯,但在慢慢收斂。完全不燒錢就證明行業在往下走,但實際上行業還在往上爬。”楊一帆說,大模型行業“守得雲開見月明”,已經度過了盲目探索期,價值導向植入人心,無法提供價值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商業模式。真心誠意、實實在在做技術,還是能做出爆款的,因此核心技術體系和核心場景越發受到關注。
“DeepSeek出現后,行業越發卷了。”王益為明顯感受到,AI賽道又熱鬧起來了,更多人激動起來。大模型行業在加速,激烈的競爭助推行業聚焦技術能力和產品能力的提升。基礎大模型廠商更加興奮,繼續加大投入,提升基礎模型能力。DeepSeek強大的推理能力令AI應用企業受益,生長在基礎大模型之上的應用層也將在垂直領域百花齊放,AI智慧體供給更加豐富,刺激需求。
“從去年開始,智慧體的概念就炒得火熱。”楊一帆表示,今年爆款智慧體Manus橫空出世,為智慧體的開發打樣,其核心技術相對簡單直白,但預示著未來智慧體可以不再像大模型Copilot模式那樣按部就班地執行任務,而是更加自動化地提供更好的服務。個人消費端應用對於智慧體的穩定性要求不高,但企業服務端應用講究可解釋性、可溯源性、安全性、穩健性等紅線問題,“未來這些方面的性能再加強一些,就能為企業服務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我們今年會在更多行業、更多領域見到更多令人驚奇的智慧體。”
“套殼”開發應用之路越來越窄
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行業研究組負責人倪賢豪今年曾表示,AI應用已經接近大規模爆發的前夜,國內外趨勢一致,AI應用成熟度有所提升。“以前更多強調Agent(智慧體)要做得非常產品化、端到端,能夠應用得非常成熟,但今年大家的思路轉變過來,更多是要讓它們被用起來。”他認為,大廠更有機會推出高交互頻次、高使用者停留時長、高日活的超級應用,但超級應用的開發對創業公司並不友好。
王益為坦言,眼下AI應用的開發門檻變高了,“套殼”開發AI應用的路會越來越窄。未來開發AI智慧體的重點是要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降低容錯率。“核心問題是你做的到底是個玩具還是能用的AI產品。就好比AI早就能畫畫了,但它的畫能不能賣出去,這需要驗證。當然,國內目前供給太充足了,以目前使用者的使用習慣來說,誰家也不敢出來說收費。”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在年後的這波AI熱潮裡,需要更加謹慎地選擇更精準的場景,讓使用者看到AI時代全新AI應用的樣貌。“面對浪潮,作為從業者是無比興奮的,但興奮的同時必須冷靜下來,不能毫無章法地打,就像現在沒有初創團隊再說要幹基礎大模型了,因為現在只剩下頭部幾家繼續競爭。”王益為表示,秘塔的課題是在AI應用這條路上再探索出新奇有趣、能夠破圈的功能。“AI應用賽道還無法看到終局,這件事讓人興奮,大家都有非常多的機會。”
正如搜尋引擎或AI搜索並非資訊獲取的最終形態。“用戶被訓練在框里輸入問題提問,但大家真正想要的還是張嘴就問。AI搜索的發展方向是否會指向AI助手、智慧體,我覺得都有可能。”王益為表示,目前的AI產品仍然缺乏想像力,未來AI應用的產品層將迎來更多改變,這比拼的是模型能力和場景理解,核心還是要解決人們獲取信息的場景問題。北京九章雲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陸洋同樣對澎湃科技表示,軟體是趨同的,AI應用開發的門檻不在軟體層,私有化的數據和行業的know-how(行業知識)才是核心競爭力。